水牛衰竭症,俗称水牛“低温病”,是我国淮河以南水牛养殖地区冬春季常见的疾病。该病以全身性衰竭、反应迟钝和体温低于正常为特点,是一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死亡率和淘汰率极高。
该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4月,尤其是2至4月份。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耕牛在重役后未能得到适当休息,冬季仅喂给粗劣的稻草,难以维持正常代谢,特别是在牛舍简陋、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寒流袭击会加剧衰竭的发生。
淮河以南地区是肝片吸虫、日本血吸虫和锥虫的流行区,寄生虫的侵袭会夺取水牛的营养,损伤肝脏和心脏功能。
老水牛或患有齿病的牛,采食和消化功能减退;妊娠后期和哺乳的母牛则处于代谢负平衡状态。
如饲喂霉烂稻草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引起。
病牛表现为骨架显露、肋骨可数、眼球内陷、步态蹒跚、起立艰难,体温大多在37℃以下,但饮食欲、反刍、排粪、排尿、瘤胃蠕动无异常。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程度:
多在重役后卧地不起,或在使役中倒入田中,体膘在六、七成之间,体温正常或稍低,起卧费力,其他无特异表现。
病牛起立艰难,需人扶持,骨架显露,眼球内陷,食欲稍减,轻度脱水,反应迟钝,心跳在30次/分左右。
病牛极度消瘦,卧地不起,体温在36℃下,胃肠蠕动缓慢,呼吸缓慢,心跳在30次/分以下,常发生褥疮。
该病的死亡或淘汰率较高,尤其在长江以北冬春气温较低地区。治疗上,轻症牛在补糖、强心和纠正水解代谢失调后可迅速好转,但中度和重度病牛的治疗常常面临病情不稳定的情况。
主要提供能量,增强能量代谢,补给葡萄糖、维生素C和三磷酸腺苷,适当补钙和强心剂。病牛经处理后,6至8小时体温开始上升。
巩固良好转机,稳定器官功能,纠正低蛋白血症和改善消化道功能。可补入健康水牛血浆,纠正低血钾,供给易消化的饲料。
消化器官功能逐渐恢复,重点增强代谢过程的同化作用,改善体质状况,适当增加运动量,必要时驱虫和整齿。
上一篇:寒冬季节奶牛养殖的最佳方法
下一篇:冬春季节肉牛育肥的科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