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各种畜禽及野生动物的传染病。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其特征为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多脏器的广泛出血。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杆菌,长1-1.5μm,宽0.3-0.6μm。普通染料均可着色,培养物涂片染色时,两极染色不明显。该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添加少量血液或血清则生长良好。根据荧光反应分为Fg型和Fo型,Fg型对牛、羊、猪等是强毒菌,而Fo型对禽类是强毒菌。
外源性感染主要通过口腔或呼吸道传播。耐过病的动物可成为带菌动物,健牛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感染。疾病的发生与环境、机体状态、病菌的血清型及毒力等密切相关。
潜伏期为1-6天,根据病变可分为败血型、水肿型和肺炎型。败血型表现为高热、全身症状、腹痛和腹泻,病期多为12-24小时。水肿型主要在颈部、咽喉部出现严重炎性水肿,病期为12-36小时。肺炎型则因肺炎出现呼吸困难,病期一般为3天至1周。
败血型表现为全身黏膜、浆膜、皮下等处散在点状出血,水肿型则在咽喉部出现炎性水肿,肺炎型则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变化。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和病变可做初步诊断,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可以确诊。
预防该病可进行预防注射,使用的疫苗有氢氧化铝凝胶灭活疫苗和油乳佐剂灭活疫苗。发生本病时应迅速采取消毒、隔离和治疗等措施,必要时使用高免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上一篇:牛炭疽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下一篇:牛炭疽病的主要症状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