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结核病,也被称为副结核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影响牛和羊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显著症状包括顽固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病理特征为慢性增生性肠炎。
其病原体为副结核分支杆菌(M.paratuberculosis),这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直径在0.5到1.5微米之间,具抗酸染色阳性反应。在组织和粪便样本中,这种细菌常以团状或丛状形式出现。这种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可以在泥土、粪便和水中存活数月,对高温敏感,在60℃下可存活30分钟,而在80℃下则能存活1到5分钟。它对消毒药的抵抗力与结核杆菌相似。
牛、羊、骆驼和鹿等动物均易感于此病,其中乳牛及犊牛最为易感。由于其潜伏期较长,通常在2到5岁时才会出现症状,特别是在牛怀孕、分娩或泌乳期时,症状会更加明显。病原菌可通过病牛的粪便、乳汁和尿液大量排出,因此即便是无症状的病牛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该病通常呈现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子宫感染胎儿。饲养管理不当及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会加速这一疾病的发展。
副结核杆菌感染后,主要在小肠后段及盲肠、结肠内生长繁殖。这些区域的肠液分泌较少,黏液分泌较多,为本菌的生存提供了适合的环境。该菌不产生强大毒素,因此不会造成肠黏膜的毒性坏死,但会导致局部的慢性增生性炎症。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的增生,以及胶原纤维的变性,都是此病的典型病理变化。免疫反应主要是以细胞免疫为主的IV型变态反应,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肠道功能障碍。
副结核病的初期症状并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动物会由间歇性腹泻转为持续性顽固性腹泻。粪便通常稀薄、恶臭,可能夹杂粘液和血丝。早期阶段,病动物的精神、食欲及泌乳情况无显著变化,但随着病程加重,食欲下降,精神不振,甚至泌乳量减少或停止。体重逐步下降,体力渐弱,犬坐卧不安,常见被毛粗糙及下垂水肿,但体温一般正常。如不及时干预,动物可能在腹泻发作3到4个月后死亡。
通常情况下,观察到的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肠道及肠系膜淋巴结。受影响的肠段如空肠后段及回肠可增粗,肠腔狭窄,内部物质减少且呈白糊状。黏膜可能增厚数倍,并形成皱襞,外观如脑回,表面光滑,颜色呈灰白或灰红,间或伴有出血点。病变部位的淋巴管扩张,肠系膜淋巴结通常肿大,结构呈现湿润且均质的髓样变化,可能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影响到淋巴组织的结构。
根据典型症状可初步怀疑该病,确诊则需进行细菌学及病理学检查。对症状不明显的隐性型病畜,可应用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诊断。
在本病的后期,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有限;而在早期阶段,可尝试使用抗菌、消炎及止泻药。如条件允许,利用弱毒菌疫苗进行免疫也是一种选择。预防重点在于严格检疫、淘汰病牛及消毒设备和环境,以减少该病的传播风险。常用的消毒药包括20%石灰乳与20%漂白粉等。
上一篇:犊牛癫痫病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下一篇:藿香正气水在牛感冒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