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奶牛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奶牛的饲养和高产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奶牛的产量,饲养过程中精料的投入逐渐增加,导致精粗比失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前胃和皱胃的疾病,尤其是在规模养殖场和个体养殖户中,第四胃移位病的发生率有所上升,给奶牛养殖业带来了显著损失。
奶牛皱胃移位主要分为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左方变位是指皱胃通过瘤胃下方移至左侧腹壁,而右方变位则是皱胃顺时针扭转至瓣胃的后上方。临床上,左方变位的发病率约为85%,右方变位为15%。此病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但在产犊高峰期更为常见,尤其是初产牛的发病率较高,泌乳牛和干奶牛均有发生,产后7-30天内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
皱胃移位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干奶期饲养不当可能导致胎儿生长过快,妊娠后期胎儿增大使得瘤胃被抬高,形成慢性迟缓状态。分娩后,腹压骤降,子宫缩小,皱胃和瘤胃填充空间,迟缓的瘤胃可能压迫皱胃,导致其左移。此外,早期高精料的投入也增加了瘤胃的负担,影响了奶牛的采食和消化功能。
产后胎衣不下、酮病、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因素均可诱发皱胃移位。
左方移位通常在产后或产后1周内出现,表现为食欲减退、反刍和瘤胃蠕动显著减弱,奶量急剧下降。病牛的精神状态一般或沉郁,可能出现脱水,粪便时干时稀。体温变化不大,尿液偏碱性,经过治疗后酮体可呈阴性。
右方移位的发病较急,表现为突然拒食或停食,伴随腹痛和心率加快。初期粪便稀软,严重时可能无粪或仅有少量黏液排出。急性病例可能出现严重脱水、休克或突然死亡。
奶牛皱胃移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影响奶牛的健康和产奶能力。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及时的临床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此病的发生率,保障奶牛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上一篇:优质高产奶牛饲养技术探讨
下一篇:牛瘤胃胀气病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