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结核性肠炎是一种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影响牛和羊。该病的特征包括长期顽固性腹泻和进行性消瘦,剖检时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褶。这种疾病在养牛地区广泛分布,养殖者需提高警惕。
本病的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形态为短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中,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感染牛,尤其是奶牛,幼龄牛最易感。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可通过污染的环境传播,感染其他动物。母牛感染时,子宫感染率可达50%以上,幼龄牛的潜伏期较长,通常在2至5岁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数月至一两年。早期病牛会出现间歇性腹泻,随后发展为顽固性腹泻,粪便稀薄且恶臭。随着病情加重,病牛会出现高度贫血、消瘦和精神萎顿,最终可能因衰竭而死亡。
病牛在解剖时可见极度消瘦和黏膜苍白,主要病理变化集中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回肠、空肠和结肠前段的黏膜增厚,形成明显皱折,且无结节、坏死和溃疡。
根据流行病学和症状特点,尤其是病牛长期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的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变态反应检查。
目前本病缺乏有效的免疫和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幼牛获得足够营养,增强抗病能力。发现病牛后应及时扑杀,并对疑似病牛进行隔离和定期检查。同时,病牛所产的犊牛应与母牛隔开,进行人工哺乳,以培育健康犊牛群。
上一篇:肉牛场址选择的关键因素
下一篇:奶牛不孕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