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毒病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常伴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的继发感染。尽管通过预防措施,猪瘟得到了基本控制,但仍然是危害较大的疫病,需继续加强防疫工作以减少损失。
猪瘟主要感染猪和野猪,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猪均可发病,且在任何季节均可发生。未按期进行预防注射的地区,一旦发病,流行可迅速蔓延,发病和死亡率均较高。在常发地区或注射密度不高的地方,可能呈现零星散发。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伤口感染。猪只的买卖、运输及尸体处理不当,肉品卫生检验不严,兽医卫生措施执行不力,均可成为间接传染媒介。此外,通过胎盘传染使子猪患病也是防治中的难点。
猪瘟的临床症状与败血症的猪丹毒、猪肺疫和子猪副伤寒相似,较难分辨。主要症状包括:体温升高至40.5℃~41℃,伴有脓性结膜炎,病初便秘,后期腹泻;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处出现红点或红斑,指压不退色;公猪有包皮发炎,急性病例死亡率可达60%~80%。小猪可能出现神经症状,病程可达20天或以上,死亡率较高。
急性猪瘟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变化,特征包括皮肤或皮下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肾脏出血,脾脏边缘梗死等。慢性病例则在盲肠、结肠及回盲口处形成扣状溃疡。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查、猪瘟兔化弱毒免疫试验及荧光抗体试验等。近年来,急性猪瘟发生较少,常见非典型性猪瘟,需通过实验室检验进行可靠诊断。
定期进行猪瘟疫苗注射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应结合定期注射和适时补针,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确保免疫力的有效性。
从外地购买猪种后,需隔离饲养半个月并进行疫苗注射,确保抗原检测阴性后方可混群饲养。
加强集市管理,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运输,以防疫病传播。
改善饲养管理,做好圈舍及环境的卫生和消毒工作。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早期诊断和及时采取措施对控制和消灭猪瘟至关重要。病猪及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特别是贵重种猪可使用抗猪瘟血清进行治疗。对发病猪场及周边猪只进行紧急疫苗注射,以有效制止新病猪的出现。
上一篇:猪苓电磁膨大技术的高产新突破
下一篇:生猪养殖行业数据洞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