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的全国调查表明,蠕形螨在我国养猪业中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许多养猪户对蠕形螨的认识远不如对蛔虫和疥螨的了解,导致了在防治方面的不足。2007年6月,笔者在福建龙岩的一家猪场发现了蠕形螨病例,起初养殖户认为是圆环病毒引起的渗出性皮炎,尝试了多种治疗措施,包括用柴油刷猪体,但均未奏效。经过显微镜检查,确认是蠕形螨感染,最终通过综合治疗,猪群获得恢复。
蠕形螨病是由蠕形螨科的多种蠕形螨寄生于家畜和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也被称为毛囊虫病或脂螨病。其传播方式为接触传染,最初出现于猪的脸部、鼻部和耳部等毛囊和皮脂腺,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向其他身体部位扩散。
蠕形螨体形细长,呈现蠕虫状,颜色半透明乳白,通常长度在0.17毫米至0.44毫米之间,宽度约为0.045毫米至0.065毫米。其身体分为颚体、足体和末体三个部分,颚体形状不规则,由一对细针状的螯肢及一对分三节的须肢组成,具刺吸式口器。足体有四对短粗的足,不能自由活动,而末体较长,表面具有明显的环形皮纹。
猪蠕形螨的生活环节主要在宿主上完成。雌虫在毛囊内产卵,卵呈无色透明,形状似蘑菇,长度在0.07毫米至0.09毫米。卵孵化后,幼虫有三对足,随后蜕变为有四对足的若虫,最终变为成虫。蠕形螨在宿主离开后可以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存21天左右。
蠕形螨钻入毛囊和皮脂腺内,利用其特殊的口器吸取宿主的细胞内容物。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排泄物所引起的化学刺激会导致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并使毛囊和皮脂腺逐渐扩张甚至肥大,从而引起毛发脱落。同时,由于腺口的扩大,便于化脓性细菌的侵入,可能导致继发性的毛脂腺炎或脓包。一些研究表明,虫体对组织的侵袭会导致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增加,从而引发毛囊的破坏和化脓反应。
为了有效防治蠕形螨病,养猪户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时发现病症并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卫生管理,降低蠕形螨的传播风险,最终保护养猪业的经济利益。
上一篇:母猪配种的几种常见方法
下一篇:夏季养猪的三大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