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坏死杆菌病频繁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显著的经济损失。这种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小猪,通常由于猪舍环境不洁、潮湿和粪尿堆积导致猪体不干净。坏死杆菌通过擦伤的皮肤侵入体内,特别是在猪相互咬斗时,最易发生此病。
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沼泽、死水坑和污泥塘等地方,健康猪的肠道内也有坏死杆菌。当皮肤或粘膜受损时,便可能感染发病。特别是在猪互相咬架、饲养场污泥深、场地有尖锐物体时,最易发生此病。一般情况下为散发,但在诱发因素较多时,也可成批发生。此病多发生在多雨、潮湿及炎热的季节,坏死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家禽,病原菌在多种动物的消化道内共生。传播途径主要是猪的皮肤常受伤或被蚊虫叮咬而传染。
坏死性皮炎主要发生在仔猪和架子猪的颈部、体侧、臀部、耳根、尾、乳房等部位,皮肤可能出现坏死和溃疡。病初创口较小,附有少量脓汁或干痂,触之硬固肿胀,无热无痛。随后,痂下组织坏死并迅速扩展,形成囊状坏死灶,患部脱毛,皮肤变白。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形成恶臭液体从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整齐,创底凹凸不平。有些病猪的大片皮肤干性坏死,像盔甲覆盖在体表。病猪全身症状不明显,食欲基本正常。仔猪主要表现为坏死性口炎和肠炎,病猪不安,食欲减少,腹泻,消瘦,舌、齿龈、颊及扁桃体出现溃疡,伴有腥臭气味,严重者在5至10天内死亡。
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口臭、气喘、流涎、鼻孔流出黄色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发生腹泻。口腔黏膜红肿,齿龈、舌、上颌等处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粗糙的假膜,假膜下为溃疡面。坏死进一步发展到咽喉处,出现进食和呼吸困难、呕吐及颌下水肿。
病猪鼻腔黏膜出现溃疡,形成黄白色坏死假膜,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流脓性鼻涕和腹泻。
常与猪瘟、副伤寒等并发或继发,表现为病猪消瘦和严重腹泻。
一般根据流行情况和临床症状可以确诊,但口、鼻、肠的坏死杆菌病须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目的,应从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交界处刮取病料,涂片后用石炭酸复红或复红美蓝染色液染色镜检,见到着色不均匀呈串珠状长丝形菌体或细长的杆菌,即可确诊。如果病料污染或含菌很少,可将病料制成1比10悬液,给家兔耳静脉注射,待家兔死亡后取其内脏的坏死性脓肿进行镜检和分离培养。
上一篇:母猪配种新技术实现年产三窝新突破
下一篇:母猪配种的几种常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