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红痢,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周龄内仔猪高度致死性的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特征包括出血性下痢、肠坏死、病程短以及病死率高。
本病的病原体为C型产气荚膜梭菌,亦称魏氏梭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有荚膜、不运动的厌氧大杆菌,能够产生α和β毒素,引起仔猪肠毒血症和坏死性肠炎。该病菌在动物体内形成荚膜,在体外以芽孢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环境抵抗力。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1至3日龄的仔猪,五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感染。在同一群中,各窝的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整个猪群的死亡率为5%至59%。C型菌株的母猪粪便和污染的皮肤是仔猪的主要感染源。
疾病在同一猪场不同窝之间和同窝仔猪之间的病程差异很大,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仔猪在出生后一天内发病,表现为突然下血痢,病猪虚弱,迅速进入濒死状态。
病程维持两天,仔猪排出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褐色水样粪便,通常在第3天死亡。
病猪出现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逐渐变为液状,通常在出生后5至7天死亡。
病猪在1周以上时间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生长停滞,数周后死亡或因生长受阻而被淘汰。
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空肠,肠腔内充满血样液体,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病程稍长的病例,肠管的出血性病变不严重,以坏死性炎症为主。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可确诊。特征包括: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红色下痢,病程短,死亡率高,肠段呈暗红色,肠腔充满血样液体。
保持猪舍和周围环境的卫生和消毒非常重要。接生前,母猪奶头的清洗和消毒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对于有本病发生史的猪场,可以通过母猪的主动免疫来预防仔猪发病。
由于本病的病程太急,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必要时,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给刚出生的仔猪口服作为紧急预防措施。
上一篇:喘气病种猪不适合用于繁殖
下一篇:种公猪的饲养管理与日粮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