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红、黄、白痢是一种在养猪生产中常见且多发的疾病。这些疾病不仅直接造成养猪业大量死猪损失和高额药费支出,还会间接影响康复仔猪的生长发育,成为制约养猪业经济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下面将探讨仔猪痢疾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近年来,仔猪痢疾的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达15%左右。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环境病原微生物的影响约占35%。新生仔猪特别是1周龄内的仔猪,容易受到污染,当其吸吮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母猪乳头时,会使病原微生物进入消化道。由于仔猪的消化道尚未发育完全,抑制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易导致肠道卡他性炎症。此时,肠道中的内容物发酵发布气体,刺激肠道,最终引发此病。
环境应激约占20%,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随着气候变化和阴雨天气的持续,抵抗力下降可能引发白痢。因此,当母乳中的抗体逐渐减少时,仔猪面对的风险增大。
哺乳母猪健康不佳会导致体温升高,并引起乳汁质量下降,进一步造成仔猪消化不良。感染早发性大肠杆菌可能导致黄痢,若不及时处理,可高达70%的死亡率。
饲养管理不好约占15%。包括母猪突然换料,饲料中能量过高或油脂含量过大,饲料霉变等。仔猪由于消化能力差而下痢,供水不足也会导致仔猪误饮污水,从而感染细菌。
仔猪下痢时,大便稀黄、灰或红色,以腥臭味为特征。初期,仔猪食欲减少,轻微脱水,后期进入严重脱水阶段,并易因感染并发症而死亡。剖检发现肠壁变薄、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病变。
确保母猪全价配合饲料的供应,避免随意更改饲料配方,尤其是限制高能量饲料的使用。母猪产前需减料,而在哺乳期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确保圈舍卫生,清除粪便等,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寒冷天气中,需要采取保温措施,加强对仔猪的护理。此外,出生后应涂抹抗病药物,补充必要的营养元素,合理添加细菌制剂,促进肠道健康,提高仔猪抵抗力。
母猪在产前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注射,以预防仔猪痢疾。同时,仔猪出生后也要进行合适的免疫程序,确保其抵抗疾病的能力。
对于早期发生仔猪下痢的病例,治疗效果明显;而延误治疗将可能导致脱水和感染死亡。具体治疗可根据发病程度,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同时进行口服补液。对于重症仔猪,则需要进行静脉输液和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以保障仔猪的生命安全。
通过以上研究与探讨,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仔猪痢疾,提高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饲料酸化促进仔猪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