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菇属于中低温型菇类,其鲜菇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5%至38%。这种菇类的营养价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至12倍,因而被誉为“保健食品”和“素中之冠”,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欢迎。
在北京地区,双孢菇的主要出菇期为每年的9月至11月以及次年的4月至5月。出菇管理可分为秋菇、越冬菇和春菇三个不同阶段,其中秋菇的产量占总产的70%以上,因此应作为管理的重点。目前正值秋季出菇管理的关键时期,生产者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水分管理是双孢菇出菇管理中的关键环节。适当的用水量能够促进菌丝的生长,从而增加菇体的发生数量。然而,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双孢菇的品质产生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在秋菇前期,当菇体长到黄豆大小时,需要喷洒适量的水分来支持后续的生长。在采菇前后不应立即喷水,以免影响菇体的质量。
出菇期间,菇棚的温度应控制在18℃至20℃之间。适宜的低温条件能够促使蘑菇子实体肥厚且不易开伞,进而提升其品质。在秋菇的前期,当温度高于18℃时,可以采取夜间通风和喷洒水分来降低棚内温度。在后期,当温度降到12℃以下时,应适当增加通风和遮光,提升棚内的温度。
双孢菇在生长发育阶段对氧气的需求量较大,因此良好的通风至关重要。在早秋时节,如果通风不到位将会导致子实体发育不良。为了提高棚内湿度,可以在门窗上挂草帘并喷洒水分。同时在秋菇的后期,可以适当减少通风量以保持温暖,避免菇体开伞。
每次采菇之后,务必要及时处理床面上的干瘪、变黄的老根和死菇,以减少霉变的风险。及时补土也能促进菌丝的健康生长。在出菇一段时间后,营养物质逐渐消耗,菇形会变小,此时需搭配喷水进行追肥。常用的追肥形式包括工业粗制葡萄糖、酵母粉液以及尿素等,能够有效补充所需营养。
上一篇:慎防猪病“翻脸”
下一篇:延长猪肉新鲜度的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