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能够影响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其主要特征包括发热和脑脊髓炎。不同年龄段的病猪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哺乳仔猪常见发热和神经症状,致死率极高;成年猪通常表现为隐性感染;而怀孕母猪则可能出现流产情况。值得注意的是,病猪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皮肤瘙痒症状。
伪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疱疹病毒科的伪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脑脊髓组织中。在病猪发病期间,病毒会在其鼻液、唾液、奶液、阴道分泌物、血液以及各实质器官中被发现。该病毒能够在低温和干燥的环境中存活超过一个月,但对消毒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例如2%氢氧化钠溶液或0.1%升汞能够迅速杀死病毒。
伪狂犬病通常在冬季和春季较为高发,易感动物包括猪、牛、羊、犬、猫及家禽如鸡、鸭等,其中哺乳仔猪的发病情况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95%。该病毒在自然界中可能在啮齿动物(如鼠类)体内存活,因此,在鼠类较多的猪圈中,伪狂犬病的发病率较高。该病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皮肤及生殖道传染。
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因猪的年龄不同而异,但通常不表现局部瘙痒症状。
这类猪只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涎、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等症状,精神沉郁,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四肢不协调。常见眼球震颤和间歇性痉挛,死亡率高达100%。
青年猪常常表现为便秘,症状较轻,病死率也较低,病程通常在4-8天之间。
成年猪常呈现隐性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微热、倦怠、精神沉郁、便秘及食欲不振,通常数日内会恢复正常,神经症状较为少见。
怀孕40天后感染的母猪常见流产、死胎和延迟分娩。在怀孕后期受到感染的母猪可出现木乃伊胎或活产胎儿,但活产胎儿常在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并死亡。
伪狂犬病常发生在鼠类猖獗的猪场,初步诊断可根据小猪明显的神经症状和大猪类似流感的症状。怀孕母猪则可能发生流产或木乃伊胎。最终确诊应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检测。在诊断时需要与狂犬病等其他疾病相区别,尤其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前暂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伪狂犬病,预防措施主要依赖疫苗接种。
应避免从疫情严重地区引入猪只,所有引进的种猪需进行严格隔离和检疫。同时,猪舍和相关设施需每月进行消毒,粪尿需要经过发酵处理,且应采取措施清除鼠类和防止野生动物的侵入。针对种猪场,母猪需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血液检测。
在疫情期间,肥育猪场通常需采取全面免疫策略,措施包括扑杀发病的乳仔猪以及对其他仔猪和母猪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确保疫苗接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猪只安全用药指南
下一篇:猪鸡循环养殖的新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