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特别是在2至4月龄的乳猪中最为常见。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温度波动明显,养殖环境若不适宜,极易导致此疾病的发生。因此,及时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猪副伤寒的临床特征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病例通常表现出败血症的症状。病猪会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中,伴有寒战等表现。初期便秘,随后出现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发病2到3天后,鼻端、耳朵、颈部、腹部以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可出现紫色斑点,病猪迅速消瘦,低头呆立,步态不稳,体温下降,最终可能因虚脱而死亡。
慢性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体温通常稍高或正常,病猪精神不振,常集堆取暖,有食欲但后期可能废绝。有些猪在临终前会饮用污水,皮肤可能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腹泻,病猪逐渐消瘦、衰弱,背毛粗糙、无光,行走不稳,最终在极度衰竭中死亡。慢性病例的发展时间可能超过半个月,甚至达到2个月,不死亡的病猪生长发育会停滞,形成僵猪。
针对猪副伤寒,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在温度变化大的初春,务必注意乳猪圈舍的保暖,适当让乳猪中午晒太阳,同时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清洁食槽并处理粪便。
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刚出生的乳猪能尽早摄入初乳,并提前补料,以防止其乱吃污物。在断奶分群时,避免环境的突然改变,同时将猪群分成小群,以减少感染风险。
在乳猪断奶前后(1月龄以上),建议口服乳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
对于大规模养殖场,如果发生猪副伤寒,应及时将病猪隔离并治疗,同时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对于未发病的猪可用药物进行预防,每吨饲料中添加100克金霉素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若发现猪副伤寒,及时治疗可减轻病情。
首选药物为氯霉素,口服剂量为每天50至100毫克/千克体重,分2至3次服用,肌注剂量为每天10至30毫克/千克体重,分2至3次注射,连续使用4至5天,重症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此外,土霉素和新霉素等抗生素也适用。
呋喃唑酮(痢特灵)口服剂量为每天20至40毫克/千克体重,分2次口服,连用3至5天,后续剂量可减半继续使用3至5天。复方新诺明的剂量为每天70毫克/千克体重,首次剂量加倍,分2次服用,连续使用3至7天。另可将5至25克的蒜捣成蒜泥内服,每天3次,连续4至6天。
通过严格的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控制猪副伤寒的传播,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及时对猪群进行监测和管理对于预防此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新购仔猪疾病防控措施探索
下一篇:母猪舍设计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