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猪气喘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这种疾病不仅在治疗上成本高昂,而且常常难以在短期内根除,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净化猪场带来了很大挑战。因此,猪场必须严格遵循“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发现疾病后,应迅速采取隔离、消毒、免疫、治疗、淘汰及净化等综合措施,以防止疫病扩散。
猪气喘病,又称为猪支原体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主要特征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1至16天,最短可达3至5天,最长则可能超过1个月。根据病程的不同,临床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类:
该类型的病猪常常会突然发病,精神萎顿,呼吸频率急剧增加,呼吸困难,严重时张口喘气,表现出明显的腹式呼吸,咳嗽声低沉且次数较少,有时伴随痉挛性阵咳。
主要表现为持续咳嗽,初期为干咳,后来发展为连续的痉挛性咳嗽,伴有呼吸困难,病猪可能流出少量鼻液。
这一类型的猪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偶尔会出现咳嗽和气喘,全身状况良好,但通过X射线检查可以发现肺部病变。
养殖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执行引种检疫。未发病的猪场要确保产房和保育舍施行“全进全出”制度,禁止将病弱仔猪寄养到下一批。新引进的猪只必须隔离观察1至2个月,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以减少猪只的应激反应。确保适宜的养殖密度,注意通风和温度控制。断奶后的仔猪应在产房内饲养3至7天后再转入保育舍。各阶段换料应逐步过渡,防止应激反应的出现。
对成年种猪实施每年一次的猪气喘病弱毒疫苗免疫接种;后备种猪在配种前接种一次,仔猪在7至15日龄免疫接种一次。已感染的病猪可进行腹腔注射。同时,要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每周进行1至2次。常用消毒药物包括来苏儿和苛性钠等。
对于母猪和后备母猪,生产后和配种前分别进行药物混饲以进行预防。发病后及时采取药物治疗,例如在饲料中添加盐酸土霉素,可有效控制病情。此外,对于重症病例还可进行肌肉注射,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的落实,能够有效降低猪气喘病的发生率,并保障养猪场的健康与经济效益。采取科学严谨的防控策略,将是养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上一篇:母猪低温症的防治策略
下一篇:现代养猪观念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