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夏之交的气候变化中,猪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对于有效控制疾病至关重要。
根据猪的生长期和病菌血清型的不同,由猪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三类: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以及猪水肿病。
仔猪黄痢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影响1周龄以内的仔猪,尤其是出生后1至3天的仔猪。
该病的发病率在同窝仔猪中极高,几乎达到100%。主要传染源为带菌母猪,其粪便可通过乳头、皮肤,甚至饮水和饲料传播给其他仔猪。
仔猪出生正常,但在12小时后突然出现全身衰弱、腹泻,粪便呈黄色浆状,伴随严重脱水和死亡。病理上,病死仔猪通常为干瘦异常,胃肠道黏膜上皮变性和坏死明显。
对于仔猪黄痢的防治,首先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保持乳房清洁,并尽快让仔猪吃奶初乳。疫苗接种、使用微生态制剂以及合理用药是常见的预防和治疗方式。
仔猪白痢多发于10至30日龄的仔猪,以排出腥臭灰白色黏稠稀粪为特征,发病率约50%,但病死率相对较低。
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喂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差等。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调配饲料,保持环境卫生和减少应激。
病猪会突然出现灰白色稀粪,体温无明显变化,食欲减退。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壁薄弱并伴有出血。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
对仔猪白痢的防治,需要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提早开饲,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并及时对病猪进行治疗。
猪水肿病为仔猪断奶后易发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其特征为突然发病和明显水肿,病死率较高。
该病一般出现在断奶不久的仔猪中,尤其是生长较快的健康仔猪,病发率约为10%。发病受天气变化和饲料更换影响。
猪水肿病患者会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四肢无力和共济失调。病理表现为面部、眼睑及胃肠道明显水肿。
维持圈舍干燥卫生,避免突然改变喂养方法和饲料,是水肿病的预防关键。必要时可采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并在断奶前进行预防性注射。
在春夏季节,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控需要重视仔猪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选择合适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提高养殖成功率的关键。
上一篇:关注猪只饮水的重要性
下一篇:夏季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