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以及动物的肠道中。虽然其繁殖体抗性较弱,但一旦形成芽孢,其对加热、干燥和消毒药物的抵抗力则显著增强。这种病原体通常存在于母猪的肠道中,会随粪便排出并污染周围环境。初生仔猪则可能通过接触污染的母猪体表和乳头而感染。尤其是生后7日龄以内的仔猪,特别是3日龄以内的仔猪,感染的风险显著更高。该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几乎所有品种的猪都有可能发病。
仔猪在出生后的几小时到1-2天内就可能发病,病程表现多样。在急性病例中,仔猪可能会突然停止吃奶,且不见拉稀,最终导致死亡。稍长时间的病例中,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精神萎顿、畏寒、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和腹泻。其粪便初为灰黄色或灰绿色,后来会变成红色糊状,通常被称为红痢。粪便异常臭,常伴随坏死组织碎片及大量气泡。病猪会有明显的脱水和消瘦,毛发无光。体温大多数情况下不高,少数情况下会升至41℃以上。在此情况下,大部分病仔猪会死亡,少部分则能幸存。
剖检时,小肠的病理变化较为典型。病死猪的小肠空肠段表现为深红色至紫红色,肠腔内充满红黄色或暗红色内容物,并伴有大量气泡。肠黏膜的红肿、出血及坏死现象明显,肠系膜和淋巴结也可能出现肿大或出血现象,腹腔内会有红黄色液体积聚。确诊本病的几个重点包括:仔猪多发生在3日龄以内,临床表现为排出红褐色稀粪,并混有气泡和坏死组织,发病急且死亡率极高。剖检时,空肠黏膜红肿伴有出血和坏死性炎症,肠内容物表现为红褐色。同时,实验室检查中的病原分离与毒素检测也能有效进行确诊。
针对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的疾病,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期对猪舍及环境进行卫生消毒,尤其应加强对产房及临产母猪的卫生管理。此外,对怀孕母猪进行免疫接种,能够通过初乳提供抗体,为出生仔猪提供保护。最终,在高发病猪场,每日给初生仔猪口服抗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也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下一篇:乳猪剪齿时需注意防止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