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仔猪在调节自身体温方面能力较弱,因此需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仔猪在不同生长期的适宜温度如下:产后1至3日龄应保持32至30℃,4至7日龄适宜温度为30至28℃,15至30日龄的温度应保持在25至22℃,2至3月龄的适宜温度为22至20℃,成年猪的环境温度则应控制在15℃。为确保仔猪的保温,可以在保温箱内安装红外线灯泡等设备。保温箱可使用木板或混凝土制作,并在其上方留一小门便于仔猪进出。在初始阶段,需要进行人工引导,几次之后,仔猪就能自主寻找到热源。此外,在水泥地面上饲养的情况下,应铺设垫草以增加舒适度。
由于有些母猪体型较大,或者母性较差,容易出现压死仔猪的情况。为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以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在猪床的三面墙侧安装护仔栏,采用直径8至10厘米的圆木或毛竹,并保持距离墙面和地面20至30厘米,能够有效防止母猪在墙边躺卧时,将仔猪压迫致死。
在猪栏的一角设置保育补饲间,尺寸为宽约70厘米、长约1米。初生仔猪可在此房间中取暖和休息,定时放出哺乳。该补饲间应留有仔猪出入孔,并在栏内铺上厚而柔软的干草,以确保仔猪能够舒适地休息。
在寒冷的天气条件下,仔猪容易因受冻而行动不便,进而被压死。可通过在窝内铺上干草为仔猪提供保暖,或利用红外线灯和加热板来保持环境温暖、干燥,从而提高仔猪的活动性。
帮助仔猪在出生后尽快吃上母乳,可以增强它们的体力,使其能及时避开母猪的压迫。
在生产实践中,常会遇到母猪产仔数量不均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寄养与并窝的方法。当母猪在临产时,将其它窝的仔猪放入其窝中往往效果较佳。对于某些母性较差的母猪,可以在要寄养的仔猪身上涂抹一些气味,使母猪难以辨认,以提高成功率。
下痢在仔猪中常会出现,因此进行药物预防显得至关重要。可选择口服抗菌素,比如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通常用量为1至3毫升,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为了方便管理和记录仔猪的血缘关系,在仔猪出生后的1至3天内进行打耳号是必要的。使用耳号钳对耳朵不同部位打上缺口,以便通过缺口数值来记录其耳号。
为预防仔猪在打斗时互相伤害或在吃奶时咬伤母猪的奶头,建议在出生后进行剪牙,将仔猪的两对犬齿和两对隅齿剪掉。在断奶后,仔猪常常互相咬尾巴,因此剪短尾巴也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剪尾时可以从尾根部开始,剪去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尾端,并确保使用钳剪以助于止血。在剪牙和断尾时,最好能与打耳号同时进行,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上一篇:黄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
下一篇:西瓜空秧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