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雨季的到来,气温升高且湿度加大,仔猪坏死性皮炎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养殖户须提高警惕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仔猪坏死性皮炎是一种由坏死性(梭)杆菌引起的皮肤损伤性慢性传染病。这种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死水坑和污泥塘等自然环境中,可能通过人员、器具及灰尘等带入猪舍。在猪舍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下,坏死杆菌可残留在其中。当仔猪的皮肤或粘膜因转栏争斗或碰伤而受损时,便易感染此病。尽管通常是散发病例,但若诱发因素众多,可能会成批出现。
患病猪只主要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坏死和溃疡,仔猪、架子猪及公母猪均可能受到影响,尤其是哺乳仔猪。常见症状包括面部、颈部、体侧及臀部出现红疹及水泡,之后形成结痂,严重情况下甚至可造成死亡,这对养猪行业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
在进行鉴别诊断时,需注意与猪疥螨病相区分。疥螨病主要影响5月龄以下的猪只,症状以头部发病为主,后扩展至耳和眼部,伴随出血、结痂和脱毛现象。若能在病料中找到虫体,则可确诊为疥螨病,这是一种寄生虫病。
一旦发现仔猪感染坏死性皮炎,应立即将其隔离,并对病栏及周边区域进行专业消毒,每天进行两次,持续一周以上。
对患病部位进行清理,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之后用适当的消毒液冲洗,有条件的话还可使用特定药物进行治疗。
在病初阶段,应注射地塞米松与抗生素组合进行治疗,后期可使用福尔马林溶液擦洗进行处理。
初次灌肠可按每公斤体重0.2克的剂量进行,连续三天。此方法可帮助清除肠道内的粪便并降温。
定期检查猪舍内的环境,清除尖锐物品,确保舍内及运动场清洁干燥。
对新生仔猪剪牙时要注意,不可过长且需涂抹适当药物以防感染。
对于老场等容易发病的猪群,应定期使用消毒药物进行全面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在猪舍内设置玩具或其他物品,以分散猪只注意力,从而减少打架和咬伤的机会,有效降低坏死性皮炎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了解仔猪坏死性皮炎的发病情况、做好鉴别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及预防措施,将大大降低此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上一篇:夏季猪只增膘的有效管理策略
下一篇:无排放猪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