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集约化猪场,针对猪瘟的控制措施主要依赖于疫苗接种,结合其他综合性防制措施,这有效地抑制了典型猪瘟的发生和传播。然而,近年来,猪瘟流行的特点发生了变化,非典型和温和型的猪瘟表现开始占主导地位,并有进一步扩展的倾向。
当前猪瘟的表现不再如过去那样典型,非典型及温和型猪瘟的临床症状日益复杂,常常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叠,导致误诊的情况频繁出现。这些症状包括轻度的发热、腹部轻微瘀血、以及四肢下部发绀等现象。大多数病猪在剖检时未能发现典型的病变,例如肾脏和膀胱的出血,或脾脏的出血性梗死。
对于仔猪而言,非典型的症状使得识别变得更加困难。仔猪可能在出生后表现出厌食、精神低迷等情况,而这些往往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的征兆。同时,带毒母猪可能通过胎盘传染仔猪,造成流产、胎儿畸形等问题,影响整个猪场的生产效率。
当猪场确认存在非典型猪瘟时,应加强免疫工作,建议优先使用猪瘟兔体脾淋毒疫苗来增强母猪的免疫力。通常建议一年接种三次,每次为1至2头份。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常规疫苗的剂量来提升免疫效果。
为了确保仔猪的免疫效果,应在仔猪出生后迅速接种猪瘟疫苗,并在注苗后1至2小时内给予初乳。此外,母猪的同期分娩有助于集中免疫,降低感染风险。例如,可以使用氯前列烯醇注射母猪,以确保在24小时内顺利分娩。
在实施疫苗接种时,需根据猪场的免疫监测结果和抗体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以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在疫苗接种前,需注意猪场中是否存在免疫抑制性病原,如伪狂犬病病毒和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病毒,因这些病原可能导致猪瘟免疫失败。建议在进行伪狂犬病疫苗接种时,务必先完成猪瘟的免疫,通常在进行伪狂犬病免疫接种前至少要间隔一周。
随着猪瘟流行形式的变化,集约化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猪瘟的非典型表现和有效的免疫策略,以确保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效益。通过改进免疫工作和加强监测,可以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猪只福利饲养的探讨与研究
下一篇:猪苓的采摘与加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