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规模化养猪业迅猛发展,大中型猪场在各地不断涌现。这一现象不仅推动了养猪技术的进步,也提升了生产力。养猪企业的良好表现依赖于管理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设备、种猪、营养和市场等。管理在这些因素中起着关键作用,合理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15%至20%的增收潜力,这在许多大中型养猪企业中不可小觑。因此,猪场管理的核心在于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与协调机制,以实现人、财、物的最大化利用,通过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出优质的猪肉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年产一万头商品猪的工厂化猪场中,常年存栏母猪550头,按照工厂化养猪生产工艺进行组织。生产管理被分为种、产仔、保育育成、肥育及后勤五个部门,并设置了33个岗位。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利和利益都被明确规定并公示。
场长月薪2000元,根据全年发展数量和全群料重比进行奖罚;活大猪供港比率也通过奖罚制度进行考核。
不同部门的负责人根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获得不同的薪酬,激励机制包括对增产和节约饲料的奖励。
在2001年,该猪场的年生产数量达到了11033头,较之前提高,母猪的年均育出数量显著增加,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每头95千克活大猪的生产成本被有效控制在595.16元,每千克生产成本为6.26元,饲料费用占比高达88.3%。
随着生产效益的提升,员工的收入也有所增加,场长和部门负责人的年收入区别明显,相较于以往的平均年薪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实施联产、联成本、联质量的计酬方式,全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整个猪场的生产技术得到了充分落实,降低了经营风险。
通过引入聘任制,形成了良好的内部竞争环境,使得员工在工作中热爱岗位,提升自身素质。
实践证明,设定的各项指标切实可行,员工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而提高指标也需要进一步改善生产设备条件。
养猪生产的劳动安排相对均衡,员工在工作压力和环境中也得到了合理的薪酬待遇,以确保员工能安心工作,从而实现对企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爱。
上一篇:怎样防治辣椒“三落”
下一篇:小暑大棚西红柿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