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中,养殖户需时刻关注猪只的健康状况,以避免由于饲料问题引发的疾病。下文将详细介绍某养猪场发生的疫情案例,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析、诊断过程及治疗方案,以便为养猪业者提供参考。
某养猪场饲养了174头猪,平均体重为35千克,之前曾接种过猪三联疫苗和仔猪副伤寒疫苗。在2007年5月初,该养猪场因饲喂了保管不当且被雨淋湿发霉的配合饲料,约在35-45天后,共有18头猪发病,最终死亡15头。
病猪最初表现为食欲减退,偏爱食用稀食,体温保持正常,但粪便干燥。病情严重的猪只停止进食,后肢逐渐衰弱,粘膜呈现苍白,四肢内侧、耳尖及腹部出现紫红色斑块。病程长短不一,急性病例通常在三至五天内死亡,而慢性病例可持续至两周。
病死猪的四肢内侧、耳尖、尾根及腹部皮肤均出现紫色淤斑。体表及各器官淋巴结水肿明显,周边可见出血现象,尤其肛门淋巴结最为显著。胃粘膜出血表现为针尖至碗豆大小的溃疡,且粘膜易于脱落。肠道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水肿,而肝脏则颜色淡、质地脆弱,切面结构模糊。胆囊缩小,脾脏边缘可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苍白状态并肿胀,心内外膜上也有出血点出现。
首先,从霉变饲料中取50克,用乙醚浸泡72小时后过滤,然后将所得油状物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加温振荡形成乳剂,再加入乙醚进行对照实验,出现褐色环轮,确认霉变饲料中含有毒素。
待处理的可疑饲料经过消毒后,在沙堡弱琼脂平板上培养七天,出现的褐色霉菌证实了其存在。进一步通过显微镜观察,确认该病原菌为黄曲霉菌。
将可疑饲料用乙醇浸提后,灌服给三只三日龄雏鸭,48小时后开始发病。剖析可见胆管上皮增生和肝变性坏死,对照组雏鸭未见发病。
一旦确认饲料中存在霉变,应立即停止饲喂受污染的饲料,并增加青饲料。随后,可选用抗真菌药物三苯甲咪唑进行治疗,按每千克体重20毫克进行喂养,并结合补充维生素C和中药,以控制病情。预防是最为关键的,养殖户应尽量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以保障猪只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