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但通常在抽雄和灌浆期最为严重。初期病症表现为水渍状的淡褐色斑点,这些斑点与叶脉平行伸展,常呈现矩形,透光时更为明显。病斑中间呈灰色,边缘则带有褐色线条。通常情况下,病斑的大小在2-4×10-24(mm)之间,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会在叶片的两面形成灰色霉层。随着病情的发展,许多病斑会相结合,导致叶片变黄并枯死。这种病害在我县已广泛流行,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有效防治玉米灰斑病,以下措施十分重要:
选择抗病的优质品种是防治玉米灰斑病的重要措施。推荐使用北玉二号、海禾1、北玉16号、屯玉7号和雅玉889等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有助于减轻病害影响。
在玉米收获后至播种前,务必对感染玉米灰斑病的病株残体进行有效处理。这些残体可以用作燃料或经过高温堆肥处理,从而减少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帮助预防玉米灰斑病的发生。
一旦玉米出现病害,当病株率达到70%且病叶率达到20%左右时,应及时摘除病株下部的2-3片病叶,以降低病害的再次侵染源。
适时早播可以充分利用早期的光热资源,使玉米的生长危险期与高发病峰期错开,从而减轻发病风险。同时,合理密植和规范化栽培能够改善田间小气候,有助于通风透光,增强植株抗性,预防病害的发生。建议采用双行条播,每亩种植3500-4000株。
实施平衡施肥也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基肥方面,亩施厩肥1000-2000公斤、尿素10公斤、普钙40-50公斤、钾肥10公斤及锌肥1公斤;第一次追肥在5叶期,亩施尿素15公斤,结合浅耕除草;第二次追肥在大喇叭口期,亩施尿素25公斤,并进行中耕高培土。
在发病初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适时使用针对性的药剂进行防治。例如,可以选择70%甲基硫菌灵、70%甲基托布津(80-100克/亩)或者10%苯醚甲环唑(30克/亩)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确保防治效果最大化。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遏制玉米灰斑病的传播,维护良好的玉米生产环境,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