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子猪由于其胃肠道消化能力较差以及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下痢的现象。下痢不仅是子猪常见疾病之一,更是导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子猪的生长和存活。为了有效控制子猪下痢,了解其发病规律和易患时期至关重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显著减少经济损失。
下痢主要发生在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新生后的哺乳期,二是断奶后的头两周内。这两个阶段是子猪最容易出现消化问题的时期。
早发性大肠杆菌感染常在子猪出生后3天内出现。此时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黄色稀粪,死亡率较高。发生下痢的原因多为圈舍卫生不达标、环境潮湿、气候骤变以及初乳摄入不足。为了提高新生子猪的抗病能力,及时给予初乳喂养非常重要。
在子猪2至4周龄之间,尤其是10至20天的阶段,下痢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此病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病猪通常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粘稠粪便。营养不良、饲料不适以及环境因素(如寒冷和潮湿)都是造成这一时期下痢的重要原因。
子猪断奶后,由于环境和营养的突然变化,其消化能力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再次出现下痢。此阶段子猪失去母猪的哺乳依赖,加之消化道的急剧变化,增加了消化不良和腹泻的风险。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及适当分阶喂养,能有效降低这一高峰期的发生率。
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控制下痢的重要手段,遵循“防重于治”的方针至关重要。
合理管理母猪的饲养,保持饲料稳定性,避免营养波动对奶汁质量的影响。适量添加青饲料可提高母乳的质量,减少子猪下痢的可能性。
在母猪临产前4周和2周分别注射猪大肠杆菌疫苗,能够增强子猪的免疫力,提高抵抗下痢的能力。
保持猪舍的温暖、干燥及清洁,及时进行环境消毒,可以有效降低病源的传播,特别是在易发季节。
在子猪吃奶前,对母猪的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能够减少通过口腔感染的风险。
断奶后逐渐更换饲料,保持喂养方式的一致性,有助于降低肠道消化负担,防止下痢的发生。
为子猪饲喂全价营养饲料时,添加适量的柠檬酸可以达到抑菌和促进消化的效果。
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实现彻底消毒,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进一步降低该疾病的侵袭。
在母猪产前进行霉素碱的预防性使用,并合理应用其他药物,可以显著提升子猪的抵抗力,降低下痢的发生概率。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子猪的存活率,降低下痢对养殖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