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一种威胁养猪业的疾病,尽管人们对其了解已有多年,但相关知识仍在不断深化。目前,临床诊断的困难主要源于需要进行广泛的鉴别诊断,同时,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等新疾病的出现使得诊断更加复杂。有效区分急性、慢性和先天性病型也是确保诊断准确性的关键。
急性型猪瘟的感染主要通过与病猪或疾病污染物的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在高密度养猪区,病毒更易在猪舍之间传播。此外,公猪的带液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潜伏期通常为7到10天,且病毒引入后,症状可能在2周或更长时间内不明显出现。
猪瘟的症状因猪龄和病毒毒力不同而有所差异。12周龄以下的仔猪通常表现为急性症状,体温可能升高至40℃以上,而成年猪的体温通常不超过39.5℃。首要症状包括厌食、嗜睡、结膜炎、淋巴结肿大等,随后可能出现呼吸症状以及便秘后腹泻。一些猪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后肢软弱和运动协调障碍。
感染后2至3周内可能会出现死亡,耳、尾、腹部及四肢内侧可见典型的出血现象。猪瘟病毒不仅存在于猪的唾液、尿液和粪便中,剖检时,淋巴结、脾脏和肾脏等器官常出现病变,显示出水肿和出血等症状。
猪瘟病毒会导致白细胞减少和免疫抑制,进而引发继发性感染,如肠道或呼吸道感染。这些继发感染的症状可能会干扰对猪瘟的诊断,兽医师在诊治过程中须保持警觉。
慢性型猪瘟常常导致死亡,初期症状类似于急性型,但后期可转为非特异性症状,如间歇性发热和消瘦。患猪在死亡前可以活2至3个月,并在此期间持续带毒。
在妊娠期,虽然母猪可能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但病毒仍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怀孕早期的感染可能导致流产、死胎或畸形,而妊娠中期感染则可能产出持续带毒的仔猪。这些仔猪在出生时可能看似健康,但后期生长不良,甚至表现出震颤等先天性症状。
猪瘟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对养殖户和兽医而言,正确识别症状、了解感染途径和潜在并发症至关重要。有效的监控、早期诊断与适当的预防措施将有助于降低猪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