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通常在12月中旬进行种植,这时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时最为适宜。种植后大约7天便可发出新须根。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对于附子的产量影响显著:若在冬至前20天种植,附子先发根后出苗,更有利于提高产量;而在冬至后20天种植,则会出现先出苗后发根的情况,导致产量相对较低。
附子的全生育期大约在220到240天左右。次年2月,当地温达到9℃以上时,附子开始出苗,通常会长出5至7片基生叶。当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附子开始抽茎,地上部分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在3月初,气温在13℃到13.8℃之间时,生长最快。
在3月上旬,附子的地下莲节会生出扁平的白色根茎,随后向下伸长并形成块根。此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附子的地下生长速度将超过地上生长,特别是气温达到27℃左右时,块根的生长速度最快。
到了9月中下旬,在气温18.4℃至20.6℃时,附子的顶端会出现绿色花蕾,10月上旬,当日平均气温约为17.5℃时,花蕾会逐渐变为紫色并开始开花。花序的开放以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并在11月下旬(气温约11℃)时,蓇荚果开始成熟并裂开,散出大量种子。
由于附子开花时间的早晚不同,导致成熟种子的获取难度较大,种子的发芽率也很低,形成良好的出苗条件非常困难。因此,一般不通过种子进行繁殖。附子的主要繁殖方式为块根(子根)繁殖,栽培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山区培育种根(称乌药)和坝区生产商品(利用乌药培育附子)。乌药的培育多在海拔600至1000米的山区进行,而商品附子的生产一般是在海拔约500米的坝区进行。
以上就是关于附子生长习性的详细介绍。如果您有任何补充意见或建议,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上一篇:什么是附子?
下一篇:种植附子对环境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