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是中国特有的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它适合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对阳光的需求也很高。杜仲能够耐受极端寒冷的天气,其成株在-30℃的环境中依然可以生存,因此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杜仲适应性极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壤土生长最好。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杜仲种子的种植方法。
杜仲种子的寿命大约为1年,发芽率与种子的成熟度和新鲜度密切相关。成熟度较低的种子其发芽率通常较低,春季播种的发芽率往往更加不佳。一般情况下,我们在10月底采摘种子后,先将其悬挂保存,直到12月下旬时用清水浸泡1至2天,每天更换一次清水。最后一次更换水时,可以加入少量硫酸铜或代森铵(锌)、多菌灵以杀灭病菌,最后捞出种子并滤干,使其在播种时能够轻松撒播,不粘手。
在种植杜仲时,选择沙田或沙壤田是最佳选择。在播种前需反复耕耙2至3遍。在最后一次耕耙前,可以加入复合肥料进行施肥。形成宽1米,深度为20至25厘米的畦沟,沟内施入禽畜粪肥或复合肥,覆土厚度以低于畦面1.5至2厘米为宜。
在施有基肥的沟内,每5厘米放置一粒杜仲种子,或者均匀撒播。如果播种过密,则需移出部分种子。在播种后,要用草木灰混合土覆土1.5至2厘米,并在畦上顺沟方向平铺稻草或茅草以保温。铺设的草不宜过厚,以免在苗齐后容易掀起草时把幼苗一起带出。
在杜仲出苗时,如幼苗过密,则需进行移栽,以保持8至10厘米的株距。最佳移栽时间是在苗基本出齐后,真叶尚未长出之前。此时幼苗根部几乎没有须根,因此需要谨慎操作。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用硬竹片轻轻挑出幼苗,尽量带土,移栽后要及时浇水,并在7至10天后用极淡的人粪尿或尿素施肥一次。
在苗期,需定期喷药以防治蝗虫、吉丁虫和天牛等害虫。波尔多液可以防止立枯病,但是一旦苗木感染立枯病,再喷该药无济于事。此时应使用抗枯灵或多菌灵进行灌溉。此外,应浅锄表土以增加地温,并多浇淡肥以提升土壤肥力。对霜霉病可使用代森铵(锌)、代森锰锌或多菌灵进行喷洒或灌浇。
种子出苗后,需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并浇水施肥以松土。幼苗忌烈日,需要适当遮荫。旱季要及时灌溉,雨季则需防涝。若实生苗出现树干弯曲,可以在早春时将地上部分全部去除,以促发新枝生长,最终从中选留一根健壮且直立的新枝作为新干。
在杜仲苗期,施肥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推荐使用农家肥和复合肥,施肥量要清淡,以每次松土后稀浇为宜。应避免使用碳铵以防止肥害。待苗高达到30厘米后,可在雨天施用尿素,每亩每次用量4至5千克。苗高达到40厘米后,每隔15至20天可轻撒一次尿素。在秋季,杜仲苗生长迅速,肥料跟上时,大部分幼苗当年可长到100至110厘米,最终培育出优质的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