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块茎腐烂病概述
天麻块茎腐烂病,又称为天麻软腐烂窝病,是制约天麻栽培产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受害的天麻块茎中,皮层萎黄、中心组织腐烂,切面会渗出异常臭味的白色浆水。病变的块茎内还会出现蜜环菌菌索的繁茂生长。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天麻块茎腐烂病的防治方法。
天麻块茎腐烂病的症状
天麻块茎腐烂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块茎皮部萎黄,中心组织腐烂,内部呈现出异臭稀浆的状态。病变的上层块茎可能会完全腐烂或只腐烂一部分,导致皮层的坏死,而下层天麻则可能未受影响。
天麻块茎腐烂病的原因
土壤选择不当
土壤保墒性差和透气能力差的硬碴地和死黄泥地等不适合天麻生长,这会使蜜环菌生长受阻,导致天麻因缺乏营养而腐烂。
高温高湿环境
在高温高湿的气候中,常常有利于杂菌的滋生,蜜环菌容易出现灰白色杂菌,菌丝不断扩散,严重影响天麻的生长。
多雨排水不良
在多雨的环境中,积水会抑制天麻的生长。虽然蜜环菌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会引发严重的腐烂问题。
栽培技术失误
不当的栽培技术,如菌材不足、种植量过大或填充材料不足,都会导致天麻缺乏营养,从而导致生长缓慢,增加腐烂的风险。
天麻块茎腐烂病的防治方法
选择合适的土壤
应选择团粒结构良好、渗水性能强、含有丰富腐殖质的沙壤土。适合的土壤pH值在5.8至6之间,湿度控制在40%。根据不同山区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栽培地点。
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天麻的栽培一般安排在冬季(10至11月份)。可以使用旧菌材加新菌材的方式进行栽培,以增强土壤的营养供给。每10根菌材的种植量应在500至750克之间。
天麻的日常管理
天麻的管理相对简单,主要关注防旱、防涝、防寒和保墒等问题。在低山区,可通过种植玉米作为干旱的指示植物。在高山区,确保对裸露土壤进行适当覆盖,防止冻害。
严格选择菌材和菌床
在栽培天麻时要确保选择无杂菌感染的菌材和菌床,以避免影响生长质量。同时,要采取必要的防寒措施,确保越冬期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