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也被称为华花郎,是一种属于多年生草本的菊科植物。它的花序呈头状,种子上有白色冠毛,形成如同绒球般的花瓣。蒲公英在开花后,种子随风飘散,能够在新的地方生根,孕育出新的生命。这种植物中含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如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和菊糖等,具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多重功效。此外,蒲公英还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药用植物,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炒食或做汤。
蒲公英通常在生长的第二年便会开花结果。一般野生的蒲公英在5至6月份开花,既有单株生长,也有群落生长。随着蒲公英的年龄增长,开花的数量也会增加,最多可开出超过20朵花。开花后,种子的成熟期较短,通常在13至15天内可以成熟。判断种子成熟的标志是花盘外壳由绿色变为黄色,种子由白色变为褐色。种子成熟后很快就会随风飘散,因此在花盘适时开裂时及时采收是确保种子收成的关键。
将采摘下的花盘放置于室内,待其自然散开后,阴干1至2天再进行处理。当种子半干时,用手轻轻搓去种子顶端的绒片,最后将其晒干。大叶型蒲公英的千粒重为2克,而小叶型品种则为1至1.2克。
选地时,蒲公英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耐旱和耐碱,适宜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中生长。在施肥方面,每公顷可施用30000至45000千克的有机肥,最好使用马粪,再添加225至300千克的过磷酸钙,均匀铺撒在地面,并深翻20厘米。
整地后,土地要整平细耙,然后可以选择做宽100厘米、高15厘米、长10米的播种床,或是做高30厘米、基宽30厘米、肩宽20厘米的小垄。
在播种时,可以在床上横向开深1厘米、宽5厘米的小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再用细土覆盖,并用木磙镇压,确保行距为15厘米。在小垄上播种时,同样需开深1厘米、宽5厘米的小沟,播种后覆盖细土并进行压实。
若要提前上市以增加收益,可在深秋(如10月中下旬)时挖取蒲公英的根系,在温室中进行埋根栽植。建议按行距15厘米、株距5厘米的规格进行栽植,确保根顶部位靠近地面,土壤温度保持在20℃左右,以促进正常生长。倘若在市场需求旺季上市,则需控制温室温度,从而限制植物生长,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使播种后的出苗更快,可以采用温水浸种催芽,将种子置于50至55℃的温水中搅拌后,再浸泡8小时,捞出后包裹在湿布内,放置在约25℃的环境中,每天用50℃的温水浇水一次,3至4天内即可发芽,播种时每公顷的播种量为11.25千克。
蒲公英出苗后半月,需进行一次松土和除草。床播的可使用小尖锄进行苗间的刨耕,而垄播的则可以用镐头在垄沟内进行处理。之后每10天进行一次松土管理,并在封垄后要进行人工除草。
由于蒲公英植株较大,因此在管理时需确保每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出苗10天后进行定苗,株行距设置为5至10厘米。在生长期间,应定期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这对蒲公英的生长至关重要。
当年播种的蒲公英在入冬后不宜采收。可在冬季为床(垄)上施加有机肥(如腐熟的马粪),每667平方米约2000千克,这不仅能起到施肥作用,还能帮助根系安全越冬。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的产量在9000至10500千克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