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是一种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成熟的干燥种仁被称为薏苡仁,常见的别名有薏米和苡米。这种植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薏苡的主要产地历史上是福建浦城和蒲田,近年来在河北的安国、阜平以及辽宁的抚阳和庄河等地也大规模种植,各地的薏苡有不同的名称,如祁米仁和关米仁。现如今,薏苡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
薏苡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脂肪油、薏苡素、甾醇、氨基酸及维生素B1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包括利水渗湿、清热排脓、治疗肌肉风湿,以及健脾止泻等。薏苡味甘性寒,主要用于脾胃和肺经,能够有效治疗水肿、脚气、食欲不振及腹泻等病症。同时,作为辅药,能够用于利尿消炎、去湿止痛和健脾止泻。
薏苡适合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适合种植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平地或坡地,特别是阳光充足、适于灌溉的地方。在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干旱会导致结果较少,籽粒饱满度降低。最佳的土壤条件为肥沃的中性或微酸性、保水性能良好的黏质壤土,干旱的沙土不利于其生长。此外,不宜连续种植,应避免与禾本作物轮作,水田栽培有助于增产。
在收获前作后,应及时整地,进行深翻,深度约为30厘米,施入堆肥或杂肥,春季播种前再翻一次,整平地面,最好做成1到3米宽的畦。
杜绝黑穗病的发生,播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沸水浸种、生石灰浸种和波尔多液浸种。播种期通常在春分前后,播种方法采用点播,每穴种子6到8粒,亩用种量为4到6公斤。
当幼苗长出3到4片真叶时,应进行间苗,每穴留4到5株。在大面积生产中,若能够保障全苗,可以不必间苗。
通常需进行三次中耕,第一次结合间苗进行,注意不要伤及根部,后两次在植株尚未封畦时适度培土,避免后期倒伏。
生长前期重点施氮肥,后期则需增加磷钾肥的施用。
在春旱时应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水分,避免果粒缺水造成空壳。
薏苡为风媒花,在风力不足时可适当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薏苡主要面临的病害包括黑穗病和叶枯病,应通过合理选种和种子消毒,及早防治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对于虫害的防治,可以通过生物和化学措施,及时进行喷洒和处理。
收获时期因品种和地区有所不同,宜选择果实成熟度约80%时进行采收。
脱粒后应将种子晒干,并用碾米机去除外壳和种皮,筛净后可成为商品。
通过外观和质地进行判断,以粒大、色白、完整且无杂质的为佳。
应在阴凉通风处储存,并定期进行晾晒和烘焙,以防虫蛀和发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