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亦称王连、宣连、川连,是一种属于毛茛科的植物。主要栽培种有黄连(味连)和三角黄连(雅连),其根状茎可用于药物。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泄火解毒等功效,能凉血明目,并能治疗湿热引起的腹泻和痢疾。另外,黄连还用于缓解心火、肝热、头晕、目赤、烦躁和热毒等症状。其主要产地分布在四川、湖北、陕西、云南、湖南、贵州、福建、江西、安徽和广西等省份。
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根茎分枝繁多,表面粗糙,呈黄褐色,须根细长而且数量众多。叶子丛生,叶柄较长,小叶通常有3至5片,边缘深裂呈羽状并具锯齿,整体呈淡绿色且有光泽。花茎在春末抽出,高可达100厘米,顶端生出圆锥聚伞花序,花小而黄绿色。骨突果成熟后会开裂,散播小而黄褐色的种子。黄连喜冷凉潮湿环境,忌高温干燥。
黄连喜欢在阴凉潮湿的高山地区生长,对光照要求适中,适合透光度30%至40%的环境,忌强光、高温、干燥和积水的生长条件。适宜的土层应肥厚并且排水良好,土壤湿度维持在50%至60%之间。其种子需要经历低温处理后才能发芽,且幼苗时期耐光能力较差,随苗龄增长而增强。
为保护生态,现今多采用林下栽培或玉米间作的方法,同时搭建简易遮荫棚,确保光照度保持在40%左右。整地时,需清除地表残留物,进行2次翻挖,整平后形成高畦,施入足够的肥料,排水沟也要设置好。
可以通过种子和扦插两种方式进行繁殖。种子繁殖时,需要在适当时机采种,并经过低温处理后进行播种;而扦插繁殖则适用于种子或幼苗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将成熟植株的根茎剪下并种植,通常在种植后5年才能收获。
田间管理是确保黄连高产且优质的关键。要定期追肥和除草,并在缺苗时及时补种。发根后的一个月需施硫酸铵,以后应以氮肥为主,之后逐渐转换为磷钾肥。同时,土壤培土也应定期进行。植株生长期,对遮荫度的调节尤为重要。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新生叶片上,表现为白色粉霜现象,之后会导致叶片变颜色。可以通过施用猪粪水追肥和喷洒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鼠类和其他动物对黄连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采取毒饵进行防治。
通常在栽种后的第五年10至11月份进行采收。整株挖出后需清理泥沙,并分别干燥处理根状茎与须根。根状茎需匀火干燥,并在适当干燥状态下完成加工,最终得到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