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果实日灼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病害,它每年都可能对生产造成损失。随着全球气候的逐渐变暖,这种病害的发展趋势也逐年加重。
五味子日灼病主要影响果实,受害部分通常表现为疱疹状、枯斑下陷、硬化等现象。初期,果粒表面会变为白色、黄色或粉红色,随后则转变为黑黄色至褐色。当病害严重时,果肉组织会出现凹陷和坏死,损坏的部分容易受到其它果腐病菌的侵染,从而导致果实腐烂。
日灼病的发生直接与热伤害和紫外线辐射有关,其中热伤害是指高温对果实表面的影响,而紫外线辐射会导致细胞溶解。发病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温度、光照、湿度、风速和果实品种等。在这些因素中,温度和光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
气温是影响五味子果实日灼的重要因素。在阳光强烈的高温夏季,果实表面温度可能达到40到50摄氏度,远高于日最高气温。一些研究认为,引起日灼的临界气温在30到32摄氏度之间。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日灼发生的时间会缩短,危害程度逐渐增加。
光照强度和紫外线是导致五味子果实日灼的重要因素。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阳光下的果实会将部分光能转化为热能,因此提升了果实表面的温度,最终导致日灼的发生。
该病通常在每年的6到9月间发生,其中7到8月是高发期。果实日灼的高峰期通常与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相吻合。晴天容易导致日灼病的发生,而在气温较低的晴天,发病率则相对较低。此外,相对湿度越低,日灼的发病率越高,而微风则有助于降低果实表面温度,从而减少病害发生。
针对五味子果实日灼,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增强树势,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适量施用有机肥,以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促进根系深扎。
修剪时要多留枝叶,避免果实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同时调整合理的枝果比例和叶果比例。
在高温天气来临前,可以通过冷凉喷灌有效降低果实表面温度,从而防止日灼病的发生。
采用果实套袋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果实的日照强度,减少果实表面的温度。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降低五味子果实日灼病的发生,提高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上一篇:五味子白粉病的防治
下一篇:北五味子生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