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属木兰科植物,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中。其主要功效包括敛肺、滋肾、止汗、止泻及涩精。适宜生长于湿润环境中,喜寒冷,但对低尘水浸的耐受性较弱,通常需要适度荫蔽,并且喜欢腐殖土或疏松肥沃的壤土。这种植物在中国南北方均可种植,常见于针阔混交林中、山沟、溪流两岸以及小乔木和灌木丛生长的地方。
首先在秋季收获五味子果实后,去掉果肉并将种子洗净,加以晾干贮藏。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在室温下将种子浸泡1昼夜,再与3倍净河沙混拌均匀并埋于凉爽处,经过3至4个月后种子会裂口露出胚根,便可播种。此外,使用100至200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24至48小时,有助于促进种子的萌发。通常在晚秋或早春进行条播,每亩用种量约为5千克,需覆土1.5厘米,并浇透水后覆盖草料以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应撤去草盖,并搭架遮荫,保持适度的阳光,第二或第三年早春即可定植。
在早春植株开始萌动前,可将枝条埋入土中,保持土壤潮湿,并定期浇水。当枝条生出新根时,待晚秋或者翌春剪断与植株脱离,随后进行定植。
选择在早春未萌动前或花后雨季,剪取坚实健壮的枝条,并将其截成12至15厘米长的段(截口需平整),然后斜插入苗床中,行距设定为12厘米,株距为6至10厘米。搭棚遮荫并频繁浇水,促使生根成活,翌年春季便可进行定植。
五味子的定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利用天然支架,选择生长势较弱且叶片较小的树木作为支架;第二种是使用人工支架,行距可设置为1米,小行距为60厘米,株距为50厘米,行向为南北,以便通风透光。
在幼苗期,五味子的生长较慢,需特别注意除草和松土,并适量浇水。第二年后需要确保支架提供攀援环境,同时保持通风透光以促进生长。除了在定植时施足基肥外,每年春季都需要进行追肥,建议每亩施入经过处理的厩肥或堆肥1500至2500千克,以及过磷酸钙15至20千克。同时,需定期剪枝以调节植株营养,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消耗。修剪应在冬季植株休眠及春季萌发前进行,每株应留3至4个主枝,其余枝条及过密或过长的果枝应及时剪除,以增加通风透光,提升结果量。
五味子常见的病虫害有叶枯病和卷叶虫。叶枯病最初由叶尖和叶缘发病,逐渐扩展至整片叶子。若发现病症,应尽早喷施1∶1∶100的波尔多液,每7至10天喷一次,连续喷数次进行防治。卷叶虫以幼虫为害,会造成卷叶,防治时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或50%磷胺乳油1500倍液进行喷雾,通常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