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作为一种木兰科植物,其干燥成熟的果实具备极高的药用价值,拥有多种功效,包括收敛、滋补、生津以及止泻等。近年来,由于自然资源的减少和人工过度采摘,市场对五味子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人工栽培的前景非常广阔。这一项目投资较大,但周期长且收益可观,因此掌握有效的栽培技术非常重要。
在选地方面,育苗地应选择土壤疏松肥沃,靠近水源且排灌条件良好的地方,最好是老参地。翻耕后需耙细土壤,进行畦地处理,保留高15厘米、宽120-150厘米的畦。并施入腐熟厩肥10-15千克。在定植地方面,除了需要肥沃、排灌良好外,坡度应小于15度。可以按照0.8-1.1米的距离挖穴,若采用半人工栽培,应选择支架植物周围的地块。
当前,五味子的繁殖以种子为主,分株扦插为辅。在播种前,需将当年收获的种子用温水浸泡2-3天,搓去果肉后与3倍湿沙混匀,进行自然层积处理。翌年春天当大部分种胚成熟后即可播种,采用行距15厘米的沟条播种,覆土约2厘米,稍加镇压,盖草保湿,每亩播种量约为5千克。
在早春植株萌动前,剪取二年生枝条作插条,长度为15厘米,每条保留2-3个节。在27-31℃的环境下,促进生根。也可在7月剪取嫩枝,截成10厘米的枝条进行插入,注意保持湿润并搭设遮荫棚。
五味子的移栽可以在春季和秋季进行,均需在休眠期进行。按株行距70-90厘米×100-120厘米挖穴,穴深30-35厘米,直径60厘米。每次在栽种前施入2-3千克腐熟圈肥,与土混合后进行栽种,确保根舒展,栽后踏实并充分浇水。
移栽后,应搭架以便五味子进行攀援。可以选择自然支架如山里红或山丁子树木,或者利用水泥柱搭建人工支架。每隔4-6米设立一立柱,并在每50厘米高处拉一条镀锌铁线,帮助固定五味子的藤蔓。
移栽后需根据田间的情况进行除草,每年进行约4-5次,深度10厘米,保持土壤疏松。追肥一般每年进行两次,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施入,第二次在7月上旬施入,以帮助提高座果率和花芽分化。在旱季,必须确保花期时土壤湿润,果实膨大期也需保持适度的水分。
五味子需定期修剪以维持丰产。在冬春季节进行修剪,剪口距芽眼2-2.5厘米,确保架面不留侧枝。对于侧蔓,主攻中长枝,每杆留中长枝13个左右,确保植株健康生长。对老化的主蔓应该从基础上选留健壮的枝条进行更新。
五味子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根腐病等,虫害主要包括卷叶虫和食心虫等。有必要采用无公害的防治方法,遵循禁用剧毒农药、合理混用药剂等原则,确保五味子的药用价值不受影响。
五味子的采收一般在9至10月进行,当果实呈鲜红色时剪下,放在阳光下晒干。晴天时晚上可任露水湿润,以提高五味子的油性和质量。晾干后的五味子应去掉果柄和杂质,便于入库或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