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是一种桔梗科党参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原产于山西上党而得名。其根部被广泛用于药用,具有多种功效,包括补中益气、养血补肺、生津止渴和健脾胃等。党参主要用于治疗气短无力、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肿虚咳喘及气虚脱肛等症状。
党参有多种类型,包括西党(产于陕西、甘肃、山西等省)、东党(产于东北各省)和潞党(产于山西、河南等省)。其中,西党中的台党质量最佳。
党参喜冷凉气候,幼苗适合阴湿环境,而大苗和成株则喜干燥阳光的环境。党参适应性强,能耐高寒,但夏季的闷热气候对其生长不利。最佳栽培地应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粘性土和盐碱地不宜栽培。
旱地党参一般在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播种,土温在15℃左右时,5至7天即可出苗。出苗后的田间管理包括:
当幼苗长出2片真叶时,进行浅锄松土除草,并结合定苗,苗株距保持在5厘米。
每年春季可追施复合肥25至30公斤;在封行或搭架前施入人畜粪水1000至1500公斤;秋季施入堆肥1000至1500公斤或过磷酸钙50公斤、二铵20公斤。
当参苗高达30厘米时,可搭支架以促进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并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产生病害。
党参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
党参在播种后3年即可采挖,最佳采收时间为秋季地上茎叶枯黄后,需在晴天小心挖出根部,避免挖伤和挖断,以免浆汁流出形成黑疤影响质量。
将挖出的参根洗净分级,干晒2至3天,当参体发软后,将根捆成小把,揉搓数次,反复晒干,最终置于木板上反复压搓,继续晒干,即可得到商品。
上一篇:轮叶党参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下一篇:伊犁河谷党参种植技术探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