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的寿命,黄雀是一种颇受欢迎的北方宠鸟,尤其在北京地区有着大量的养殖者。它们以鲜艳的羽毛、优雅的姿态和动听的歌声著称,且驯养相对简单,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作为动物,它们也有寿命,那黄雀的寿命大约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养殖资料网的小编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黄雀的寿命通常较短,一般在5至11年之间。根据记录,这种鸟类最长的寿命仅有11年。
黄雀作为北方的知名笼鸟,特别是在北京地区它们非常受欢迎。它们鲜艳的羽色和优雅的体态以及悦耳的歌声使得人们纷纷将其视为宠物。除去换羽期,黄雀每天都在不停地鸣叫,歌唱的时间甚至可以延续达到8个月。通常人们认为,嘴尖细、身材修长、尾羽较长且善鸣叫的黄雀品质较好。此外,黄雀的羽色不同也能反映其种类,例如青色、白色、黄色等,而红脚或头部、颈部、胸部染红的黄雀也受到青睐。实际上,这些颜色与其食物习性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中的黄雀多为黑脚,经过人工饲养后,腿部的颜色往往变为肉色。春季迁徙期间捕获的黄雀羽毛常显示红色,但一旦换羽,红色便会消失,原因尚不明。
成年黄雀的雌雄性别较容易识别,雄鸟的黄绿色羽毛更加鲜明,且羽干纹数目较少,头顶或颏部有明显的黑斑。然而,刚离巢不久的雄性幼鸟与雌性成鸟的区分相对复杂。这种未成年的鹰雀被称为“麻鸟”,往往是养鸟者所珍爱的,并且其价格通常为雄性成鸟的2至3倍。这是因为幼鸟更容易驯养,加之它们刚离巢尚未学会成年鸟的鸣叫,因而没有“野口”。
黄雀在春秋迁徙期间常常经过我国北方地区,因此捕获和饲养起来相对简单。市面上有多种黄雀笼可供选择,但最好选择封闭底的漆竹圆笼,并在底部铺上薄布垫,以便于清理,因为黄雀的主食是粉料或干粉料,其所产生的粪便较少,不易弄湿笼底。此外,笼子底圈应略高,以防止鸟粮和虫卵的飞散。为了培养黄雀的技艺,许多人选择用雌鸟配合直架进行养殖。
在野外,黄雀主要以树叶、树虫及树种子为主食,而在家庭养殖中,它们喜欢苏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油料作物种子。新捕的黄雀可使用苏子诱食,但不建议长期使用,以免造成过胖。通常情况下,将它们的食物调整为谷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苏子的混合物最佳。许多黄雀在进食时会专挑苏子为主,其它食物则会被剔除,因而使用混合粉料喂养更加高效。将玉米、花生米与苏子(比例为3:1:1)研磨成粉状,适量添加沙粒,并经常提供一些新鲜叶菜(如白菜、菠菜、油菜、马齿苋)作为补充,冬季则需添加适量的油料作物。在某些情况下,鸡蛋和小米也是不错的选择。
饲养黄雀通常较为省心,管理的重点是确保食水的充足与新鲜,并每周清理1至2次笼子。秋冬和春季时,要让黄雀多接受阳光照射,夏季则应将笼子放在凉爽的地方。在换羽期间,给黄雀提供更多的叶菜,并增加苏子的供给。黄雀的羽毛更换速度较快,它们很早便会鸣叫,羽毛闪烁着银灰色的光泽,显得颇为迷人。
在北京地区,针对黄雀的鸣叫要求非常严苛,特别重视“三大口”,即喜鹊声、油葫芦声。若杂有其它鸟的叫声,则通常认为是不合格的,尤其忌讳太平鸟、金翅雀、燕雀的叫声。因此,要培养一只符合要求的“三大口”黄雀极为困难。除了获得“麻鸟”并严格隔离外,还需经常早起将其带到有灰喜鹊栖息的树林去遛。整个过程需经过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让其学会“油葫芦”的叫声则通常是在自家养殖油葫芦的情况下完成,黄雀在晚上听到油葫芦鸣叫时,置于灯光下监听。
关于黄雀的特长,主要表现为“叫远”、“撞钟”,以及“抽签”(这在过去常被算命先生使用)。这些简单的动作多是在苏子的诱导下形成的条件反射。对于人工饲养黄雀的繁殖问题,养鸟爱好者应给予足够关注。通过人工繁殖可以获得理想的“麻鸟”,同时也能保护自然界中的种群。国内已有成功繁殖的案例,首先在大型笼子中饲养几对,细心观察其配对情况,一旦发现亲密的对偶,即可放入繁殖笼内,安装草巢,有可能成功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