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肠炎,常被称为“大头瘟”,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死亡率的传染病。这种疾病能够感染不同品种、日龄和性别的鸭子,尤其在秋季的鸭群流通旺季和低洼多水的污染地区时更容易暴发。相较于雏鸭,成鸭的发病和死亡率更高。主要的传染源包括病鸭、携带病毒的鸭只及其他水禽和飞鸟。当健康鸭接触到这些携带病毒的禽类排放的粪便和分泌物,或是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饲养工具时,就可能感染此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感染,此外,还可通过滴鼻、泄殖腔、注射和特定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从而导致疫情蔓延。
此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4天。受感染的鸭子初期会表现出精神萎靡、头颈缩起、呼吸困难,并常伴有湿音。它们的食欲会下降,口渴感增强,不愿意下水。步态蹒跚、四肢乏力、经常卧地也是显著症状。眼周湿润、怕光和流泪现象时常伴随,有些鸭子的眼睛因脓性分泌物而粘合,鼻孔内则出现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同时,一部分病鸭的头颈部会出现肿胀,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3至44℃,呈现稽留热型。病鸭会出现下痢,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常因被污染而粘连。后期,病鸭的体温会下降,机体逐渐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对于产蛋鸭群,其产蛋量也可能减少约30%,在死亡率上升的情况下,减产甚至可超过60%。病鸭在出现症状后1至5天内就可能死亡。
首先,要严防从疫区引进种蛋或病鸭,禁止到流行地区放牧。各个环节的检疫和消毒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定期使用10%石灰乳或5%漂白粉液进行场舍消毒。
其次,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的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适当增加多维素的投喂可以增强鸭子的免疫力。此外,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雏鸭在5日龄时进行首次免疫,在2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而产蛋前或成年种鸭需进行第三次免疫接种。
如果发生疫情,应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并根据法律要求采取封锁、隔离以及其他灭疫措施。对疫情场所要喷洒3%热氢氧化钠液或用菌毒特1:100热水稀释后消毒。对疫区或可疑感染区内的健康鸭群,要迅速接种鸭瘟鸡胚弱毒苗,每只鸭子接种1-2头份。
在早期发现感染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肌肉注射,每只0.5ml,通常有一定的疗效。此外,可以尝试用盐酸吗啉胍可溶性粉或恩诺沙星可溶性粉进行治疗,按2g/l拌水进行混饮,每天1-2次,连续使用3-5天。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注意产蛋鸭禁用,而肉用鸭需在停药8天后再继续饲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