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通常在140至150天便可达到出栏标准,这一生长周期与农作物大致相同,非常适合在农田中散养。而对于母鸡而言,由于它们并不适合在农田中生活,因此选择适合的散养品种至关重要。
在育雏后的第一周,开始对鸡进行系统的饲喂训练。在每次喂食之前,可通过吹口哨或敲打碗盆来吸引鸡的注意。经过3到5天后,鸡群将会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形成良好的喂食习惯。
在育成中后期,雏鸡转移群体前,应在玉米地头搭建一个简易的栖棚。栖棚的建设应选择高处,搭建高度约为3米。在栖棚内的两侧及后墙倾斜安放几个栖架,这些栖架可使用家中可用的木头制作,使用钉子构建成梯型结构,通常设定高度为1.5至2米,层数为3至4层,宽度则视鸡舍大小而定。
散养初期,应进行小范围的半圈式散养,在育成舍周围用鸡网围起一块活动区域。刚开始的1周内,让鸡只在此场地自由活动,并适量提供青绿植物作为饲料。从半圈养的第一天起,即可开始培训鸡群上栖架。此时,双方合作非常重要,一人使用手电筒照明,另一人则逐只将鸡放到栖架上。在恶劣天气如暴风雨来临时,需及时鸣哨或敲盆,将鸡群赶回并清点数量。每天晚上放牧后,还需要给予适量的精料补给。
一旦玉米成熟,但若鸡群仍未能上市,仍需继续进行半圈养,并大量补饲以促进鸡只的健康成长。当公鸡的鸡冠开始变红时,意味着它们已达上市标准。
首先,应关注鸡只的防暑工作,可在精料中添加抗应激药物;其次,防雨同样重要,以避免鸡只因淋雨而感冒。此外,雨后要注意避免鸡群扎堆,以防发生意外原因造成人员伤亡。
在秋季,鸡痘较为多发,因此需着重进行疾病预防,以确保鸡群的健康与安全。
上一篇:七彩山鸡雏宜喂食原则
下一篇:绿头鸭育雏和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