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孵化过程中,种蛋的消毒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效的消毒,可以有效预防沙门氏杆菌、大肠杆菌及痢疾等病菌对胚胎的侵害,从而确保雏禽的健康成长。常用的消毒方法为浸泡法,将清水与高锰酸钾和甲醛混合,形成消毒水溶液。将种蛋完全浸没1分钟后捞起。如果消毒水溶液颜色褪去,可以逐步加入高锰酸钾以维持有效浓度。
孵化温度的控制需要遵循“两头高,中间低”的原则。对于黑凤鸡和山鸡来源的鸡蛋,其理想的平均孵化温度为38℃,最高可达到39℃,最低则应维持在37℃。这种温度调控有助于提高孵化成功率。
在禽蛋孵化期间,湿度的控制对胚胎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应遵循“前高、中低、后高”的湿度管理原则。前期,因胚胎发育较缓慢,适合保持较高的湿度;而在孵化的中期,应维持较低的湿度以便正常失重;最后阶段则需再次提高湿度以促进废气排出,满足后期胚胎发育的需求。理想的相对湿度范围应为50%-55%,高48%-60%,低为35%-45%。
孵化机内的氧气含量对孵化率影响重大,每减少1%的氧气,孵化率可能下降5%。因此,早期孵化阶段可适当减少通风,而后期则应加强通风,以满足高耗氧量的需求。同时,还需注意通风量过大会导致湿度下降,因此应采取增湿措施。
为保障良好的胚胎发育,最佳的翻蛋频率为每2小时翻一次。翻蛋时应保持动作温和,以90度(±5度)的角度将蛋体翻转,确保小头朝下,大头向上。孵化至剩余三分之一时间时,应停止翻蛋,让蛋自然平放。
在孵化至3.5天后,可开始结合喷水进行晾蛋,每天进行1-2次。具体操作为将孵化器内的鸡蛋端出,在外部喷洒40℃的温水,使其冷却至35-36℃,然后再迅速返回孵化机继续孵化。
照蛋工作一般安排在孵化第3至第5天和出壳前的第7天,目的是及时剔除无精蛋和死胎蛋,评估胚胎的生长情况。为便于观察胚胎内部气室变化及失重速度,建议在中后期增加1-2次照蛋频率,以便调整湿度。
在幼禽出壳时,要及时查看是否有难产情况。对于个别已经破壳但难以出来的小禽,可轻轻扩展破口,帮助其顺利出壳。同时,在孵化箱内开启小功率灯泡(如15W的白炽灯)被证实有助于雏禽顺利破壳。
大多数自然出壳的雏禽脐带断裂良好,但个别雏鸟可能出现吸收不良导致出血。对此,应及时使用碘酒对脐部进行消毒,确保每一只雏禽的安全与成活。
上一篇:蛋鸡开产前转群上笼好
下一篇:禽流感的常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