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树属于蔷薇科樱属,主要生长为落叶小乔木。在国内,早樱、晚樱、垂枝樱和云南樱等多种品种非常常见,而晚樱尤为广泛地应用于园林绿化和观赏。在繁育方面,通常采用播种、扦插和嫁接等技术。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樱花树的扦插技术。
在进行樱花树扦插时,首先需要选择健康的母树。建议从母树的中上部外侧剪取一年的粗壮枝条,插穗的长度应为30至40厘米,并保持顶梢。插穗的下部应削成斜口,且当天剪取的插穗应及时插入,以防止失水和切口组织的坏死。此外,插条的粗壮程度直接影响成活率,选用过于细弱的插条将会降低成活的可能性。
选择背风向阳且排水良好的地段作为樱花树的扦插床。扦插床的宽度应为1米,高度为30厘米。底层应铺15厘米厚的肥力沙壤土,表层再覆盖10厘米的黄心沙壤土(按照8份黄心壤土与2份黄沙的比例混合),并在使用前进行灭菌处理,以确保插穗的健康发芽。
樱花树的扦插最佳时期在每年的6月中上旬至9月中上旬。由于樱花树属于落叶树种,一年生的粗壮枝条需要在树芽尚未萌动时进行扦插。通常情况下,土壤温度达到16℃以上时,插穗便会开始生根。
进行樱花树扦插时,可使用一根比插条略粗的小棍将土壤垂直插入深度5至6厘米,间距保持在10厘米左右。然后将插穗插入土壤中,并用手轻轻按实。在插好后,使用细眼喷壶喷水,确保插穗与土壤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生根效率。
在插后管理中,应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特别是在3月上中旬气温波动较大的时候,可以加盖塑料薄膜以保温。当日最高气温超过15℃时,建议中午喷雾一次。随着温度的稳定,后期可每天喷雾3至4次,保持表土不发白。此外,插后15至20天可用2%浓度的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以促进愈合组织的形成。
为了防止强光直射影响插穗生长,插后应搭建遮荫棚。棚架高度应略高于人,以便于日常操作。为维持通风和小气候,当气温超过16℃时,可用遮光网覆盖,保持50%至70%的遮光率,并在晚上揭开遮挡。
樱花树的插条营养丰富,但在阳光充足和温度高的环境下,芽和叶可能会过早萌发。此时需要除去多余的芽,仅保留顶芽,以免消耗过多养分。
在插穗生根后的一周内,应及时施用薄肥,每隔15天施肥一次(高温季节可适当停施)。通过三到四次施肥,插苗的根系将会得到良好发展,生长较为旺盛,能够提前吸收下层养分,使当年的高度达到1米以上,翌年春天即可移栽。
樱花幼苗易受病虫的侵害,叶片可能会出现叶斑病。可使用800倍液的多菌灵进行定期喷洒防治。顶芽和嫩梢容易受到嫩梢螟和蚜虫的侵害,发现初孵幼虫后,应及时采取农药进行防治,以保护幼苗的健康成长。
通过上述步骤,掌握樱花树的扦插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成活率,促进更好的生长,迎接每年樱花盛开的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