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花卉,但它也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尤其是药菊花枯萎病。本文将介绍这种病害的病原、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方法,以帮助种植者更好地管理和预防。
药菊花枯萎病的主要病原为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这种病菌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或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最佳发育温度为24至28℃,而在37℃时仍可生长,最低温度为17℃。该病菌对菊花有专一性,若条件适宜,菊花在感染后两周内可能会迅速死亡。潮湿的环境及积水、雨后高温、氮肥施用过量和土壤偏酸等情况都有助于病菌的滋生。在田间,病菌可以通过灌溉水传播,或随着病土在风中传播至远处。
药菊花枯萎病初期表现为叶片颜色变浅,逐渐发黄,叶片出现萎蔫现象。茎的基部显现浅褐色,经过横断面观察可发现维管束变为褐色,向上扩展的枝条维管束也逐步变成淡褐色。根部外皮可能会坏死或变黑腐烂,部分茎基部可能出现裂开现象。在高湿度环境下,病原菌会产生白霉,它是病菌菌丝及分生孢子的体现。疾病的扩展速度较慢,有时候会导致某些植株一侧的枝叶变黄、萎蔫或根系腐烂。
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品种进行栽培,并在排水条件良好的砂性土壤中种植,以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使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安排灌溉,确保农业地沟渠的管理,尽可能避免田间积水和湿度过大,以及进行作物轮作,降低病害风险。
在初期感染过程中,建议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也可以用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进行根部灌溉。每株灌入药液量为0.4至0.5升,根据病情可连续灌2至3次。
通过上述方法,种植者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药菊花枯萎病的发生,确保花卉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菊花花叶病毒病的药用植物研究
下一篇:药用植物菊花根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