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锈病主要影响叶片和茎部。最初,叶片上会出现浅黄色的小斑点,叶背对应处也会出现小的褪绿斑。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上会形成稍微隆起的疱状物,疱状物破裂后会散出大量黄褐色的粉状物,这些粉状物是病菌的孢子。感染后,菊花的生长会显著衰弱,可能不再开花或出现大量落花。病斑较多的叶片,叶缘会出现卷曲现象。
菊花锈病的病原菌主要包括Puccinia chrysanthemi Roze(菊柄锈)、Puccinia horiana P. Henn(堀柄锈)和Phakopsora artemisiae Hirat(篙层锈菌),均属于担子菌亚门真菌。Puccinia chrysanthemi的夏孢子堆呈褐色,主要生长在叶背,少数在茎上,大小为1-2mm;夏孢子为黄褐色,球形至椭圆形,具刺,大小为30-37×25-32(μm),有3个芽孔,表面有突起。冬孢子堆生长在叶背或叶柄和茎上,大小为1-2mm,颜色为深褐色或黑色;冬孢子为栗褐色,倒卵形至椭圆形,大小为38-55×23-32(μm)。P. horiana的冬孢子堆为黄褐色,大小为2-5mm;冬孢子为黄褐色,长椭圆形至纺锤形或棍棒状,大小为30-52×11-17(μm),分隔处稍缢缩,基部狭窄,平滑,柄浅黄或无色,柄长50μm,不脱落。Phakopsora artemisiae的夏孢子堆多生于叶面表皮下,后期才会开裂;侧丝为棍棒形,直或弯,无色至近无色,长38-41.5μm;夏孢子为浅黄色,卵形至椭圆形,具短刺,芽孔不明显。
锈菌在新芽中越冬,并随菊苗传播。露地栽培的菊花在秋末多雨的条件下容易发病。不同品种对堀柄锈的抗性存在差异。
(1) 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如桃金山、舞姬等;
(2) 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避免连作,保持通风透光;
(3)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10000倍液。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下一篇:菊花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