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是影响花、叶和茎的重要因素,其中菊花黑斑病尤为严重。该疾病从花芽开始发病,表现为深褐色至黑色的腐烂现象,初期多为一侧受侵染,随后迅速枯萎,并可能蔓延至茎部。此病使得感病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黑色病斑,甚至通过叶柄蔓延至茎干。
受害的植株会在茎上出现较大的黑色病斑,严重时,病斑可能环绕茎部,导致病部以上的组织枯死。进入病程后期,叶和茎的病部会出现小黑点,它们实际上是病原菌的子囊座。此外,苗床上病株的基部组织也常会出现黑色腐烂斑点。
菊花黑斑病的病原为菊花黑斑小球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及球腔菌属的真菌。较常见的则是其无性型菊壳二孢,也隶属于半知菌亚门和腔孢纲。
病原菌能够通过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与侵染。研究表明,分生孢子器形成的最适温度在25至27摄氏度之间,达到此温度,仅需3天便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潮湿的环境条件则有利于分生孢子器的生成,反之,在高湿度下,子囊座的成熟速度会减慢。
有效的防治首先要减少侵染源,需要彻底清除病残体并进行集中销毁。同时,建议挑选健康植株作为繁殖材料,以减少病害的传播。
在苗期,为了控制病害,可以采用交替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至1000倍液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至800倍液的方法进行防治。在花芽形成后,应减少农药的用量,确保喷雾细腻,以保护花芽及即将开放的花,可以使用代森锰或苯来特替代退菌特和代森锌。
上一篇:水培一帆风顺的养护技巧与方法
下一篇:切花菊的采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