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褐斑病是一种广泛发生于我国苹果产区的主要病害,尤其在果农对其病原、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了解不足的情况下,更加严重。自2007年以来,该病害在我县的苹果树上造成了大量早期落叶,显著影响了苹果的花芽分化、开花座果以及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苹果褐斑病的病原为苹果盘二孢,属于半知菌亚门。该病主要侵犯苹果叶片,同时也可能攻击果实和叶柄。通常情况下,树冠的下部和内膛的叶片容易受到首先感染。发病初期,受害叶片会产生黑褐色的小疱疹或针芒状的暗褐色病斑,边缘呈不规则状,病健界限模糊不清。随着病情加重,病叶会逐渐变黄并脱落,但病斑周围的部分仍保持绿色。病斑表面会出现黑褐色的针芒状纹线和蚊子便便样的小黑点。根据苹果树的品种和发病期的不同,病斑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同心轮纹型,叶正面病斑呈圆形,颜色为褐色,初期为黄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中心为暗褐色,周边则为黄色,且病斑外缘保持绿色晕圈。第二种为针芒型,病斑呈针芒状向外扩展,边缘不规则,颜色为暗褐色或深褐色,且病斑数量众多,叶片表现出遍布病斑的情况。第三种为混合型,病斑较大,中央呈同心轮纹状,边缘向外放射状扩展。此外,出现于叶柄上的病斑则呈黑褐色长圆形,常导致叶片枯死。而在果实发病时,果面会出现暗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色病斑,病斑内部果肉则为褐色,且呈干腐状态。
该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每年的春天,分生孢子会通过风雨传播,导致新一轮感染。苹果褐斑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6至12天之间,并且在田间会有多次再感染的情况发生。从初次感染到导致落叶的时间大约需13至55天。在田间,该病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至9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恶性时9月份就会造成大量落叶。该病的流行与气候、栽培管理、树种等息息相关。
在冬季温暖潮湿、春天降雨较早且雨量较大的年份,往往会导致病害早且重的情况。这种病害的扩展速度与温度关系密切,在较高温度下,潜伏期缩短,病害扩展更快。对于果园的管理不当,酿成病害加重的因素包括:用药间隔时间过长、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闭以及通风不良等。
为有效控制苹果褐斑病的发生,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首先,果农需在休眠期内彻底清理园区,及时清除落叶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处理。其次,应加强栽培管理,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的施用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同时,合理修剪树冠,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以降低果园湿度。
药剂防治是另一项重要措施。农民应在往年发病前10天左右开始喷药,必要时可提前喷洒。一般来说,首次喷药后,每隔10至15天喷洒一次。保护性杀菌剂可选择波尔多液、易保水分散粒剂、铜高尚悬浮剂等进行交替或混合使用;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如好力克悬浮剂、福星乳油及甲基托布津等也可有效应用。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果农可以有效降低苹果褐斑病的发生率,保障苹果的正常生长与丰收。
上一篇:香蕉的科学用水
下一篇:香蕉的肥料三要素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