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亚热带水果,是我国的特产果树。信宜市1989年龙眼种植面积约467平方千米,但由于管理粗放,造成龙眼幼树生长缓慢,投产迟,甚至隔年结果,产量低,效益差,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从1991年10月在信宜市国土局山地龙眼场连续6年进行早结丰产试验,植后第三年即开始投产,且产量逐年上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幼年龙眼树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措施,迅速形成丰产稳产的骨架和不规则圆头形树冠,达到早结、丰产、稳产、优质的栽培目的。
根据幼年龙眼树根系分布范围小的特点,通过扩穴压青、间种作物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水、肥、气、热的调节能力,改良根系的生长环境条件,为丰产、稳产、优质打下基础。一般在9―12月份于2株龙眼之间挖沟,沟宽1―1.5米、深0.7米―1米,经过一段时间后,分层压入绿肥或将农家肥放入沟内,然后撒上石灰。
幼年树树冠和根系都较小,需肥量不大,加上幼树根系对肥料敏感,故对幼年树的施肥原则是勤施薄施。植后第一年,第一次肥在第一批梢老熟后施用,每株淋施粪水4―5公斤,或用复合肥15―25斤兑水淋施,以后每个月施2―3次。
整形修剪在于培养丰产稳产树形,使枝条分布均匀,发展平衡。但幼年树一般不需大量修剪,着重整形,培养丰产稳产的树冠,集中养分供有效枝条生长,促其尽快形成圆头形树冠,提早进行结果期。
山地种植优良龙眼嫁接苗,在科学管理下,植后第三年有4―6级分枝,有效枝条30条以上、冠幅达180厘米以上,已具备正常开花结果能力。龙眼开始进行结果期后,树冠继续扩大,每年仍要深翻压青,增施有机肥,使果园土壤熟化。
第一次施肥在采果前7―10天、第二次在采果后、第三次在10月份进行。施肥量可根据树冠大小、结果多少而定。
修剪在第二次施肥后至抽发第一批新梢前进行,主要把弱枝、病虫枝剪掉,短截徒长枝。
在秋梢抽发的过程中,常会遭受病虫为害。其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和叶斑病,需及时防治。
龙眼的病害主要有叶斑病、霜霉病、煤烟病和炭疽病等,虫害主要有蝽象、蒂蛀虫、木虱等,除应加强管理、做好清园工作外,可采用药物进行防治。
叶斑病可用1:1:100波尔多液、氧氯化铜600―800倍等防治;霜霉病和煤烟病可选用甲基托布津1000倍等防治。
蝽象可选用90%敌百虫800―1000倍等防治;蒂蛀虫可用灭百可1000倍等防治。
通过以上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龙眼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上一篇:冬季龙眼防寒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