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丛枝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植物疾病,导致嫩梢、叶片和花穗受到明显影响。病症表现为幼叶狭小、淡绿色,叶缘卷曲,无法正常展开,形成筒状。严重时,叶片会出现烟褐色的线状症状。成熟叶片的叶面不平整,边缘卷曲并且皱缩,叶尖往往向下弯曲,叶脉呈淡黄绿色,出现明显的脉络现象,形成不规则的黄绿色斑点。
此外,病株的小叶柄往往扁化并变宽。有时在同一枝条上,会同时看到不同类型的病叶。健康的夏梢可能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而春、秋梢则会出现畸形叶。随着病情发展,病叶会逐渐干枯脱落,导致秃枝现象的出现。重度感染的植株,新梢会成丛生长,节间缩短,顶部会出现各种畸形叶片,最终形成扫帚状的病枝,因而被称为丛枝病或鬼帚病。
龙眼丛枝病的病原是龙眼丛枝病毒,该病毒为线状,大小约为12×1000微米,主要存在于寄主的筛管内。某些情况下,从病枝的皮层及病叶的叶柄和叶脉中,可以分离出一种大小为40-70微米的球状病毒粒体,需进一步研究确认具体的病原类型。此外,根据症状表现,部分研究者认为可能涉及类菌原体,仍需深入探讨。
龙眼丛枝病的寄主除了龙眼外,经过人工接种也可感染荔枝,需引起高度重视。
此病主要通过嫁接传播,比如使用2年生的砧木嫁接病枝,约经过7-8个月的潜伏期便可表现出病症。种子也可能带有病原,远距离的传播主要通过病苗、接穗和种子的调运进行。根据福建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研究,龙眼鬼帚病的自然传播媒介包括荔枝靖象和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蜡象在1-2龄若虫阶段不能传播病原,而3-4龄阶段的虫体传病率可高达18.8%-45.0%,成虫的传播能力更强。
幼龄树比成年树更易感染此病,高压苗的发病率高于实生苗。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例如红核仔、牛仔、大粒等品种对该病较为敏感,而信代本、东莹龙眼则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果园管理不善、疫虫活跃或树势衰弱的植株,容易成为发病的重灾区。因此,科学的果园管理和病虫害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龙眼适时秋梢管理技术探讨
下一篇:大豆与桃树上的蚜虫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