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验在浙江衢州市柑桔研究所的品种园内进行,主要研究1988年3月定植的枳砧脐橙和在同年3月高接的14年生枳砧尾张温州蜜柑。此次试材包括十个脐橙品种:大三岛、丹下、清家、吉田、森田、铃木、白柳、朋娜、纽荷尔及华盛顿脐橙(通常称为华脐)。研究自1988年起观察“梅雨梢”的发生情况,并以树势偏旺且易发大量“梅雨梢”的枳砧白柳脐橙为试材,进行了环割和抹芽试验。
环割实验于1992年10月10日进行,在副主枝和粗大枝条的基部各环割两圈,圈距设定为3厘米。与此同时,抹芽实验分别在1992和1993年的6月至7月上旬进行,周期性地将所有萌芽抹去,每隔5天进行一次抹芽处理。
通过观察,发现梅雨季节(即6月至7月上旬)发生的“梅雨梢”在春、夏、秋梢中生长最长,长度介于21.2到31.6厘米之间,且其节间长,发育不充分。幼树及初结果树的“梅雨梢”发生产量丰富,可在生长到15至20厘米时进行摘心,以促进树冠的扩展。成年树上的“梅雨梢”虽然能产生大量花朵,但多为无叶花且花质不佳,大多数在蕾期和幼果期之前便会脱落。
根据调查结果,树势偏旺的华脐、白柳及铃木等品种的“梅雨梢”数量多而生长较长,而树势中庸及偏弱的品种则相对较少且较短。同时,“梅雨梢”的生长数量与着果率和产量呈负相关。这表明,控制“梅雨梢”的生长对提高脐橙的着果率和单株产量至关重要。
实验结果显示,环割和抹芽处理能够显著控制“梅雨梢”的发生,有效提高脐橙的着果率和单株产量。在实验组中,环割处理每株有“梅雨梢”21条,着果率达到1.46%;抹芽处理则完全没有“梅雨梢”,着果率为1.58%;而对照组则有119条“梅雨梢”,其着果率仅为0.37%。此外,早春重剪、控制春季施肥及加大采果肥的使用量也有助于抑制脐橙“梅雨梢”的发生。
上一篇:斯坦拉甜樱桃
下一篇:晚棱脐橙的魅力与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