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举肢蛾,也被称作“核桃黑”,是一种对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等核桃产区造成严重威胁的害虫。其生命周期大致分为1到2代,成虫主要在春季和夏季进行繁殖,幼虫则在果实内蛀食,给核桃带来极大损害。
核桃举肢蛾的老熟幼虫通常在土壤中2到3厘米深处结茧越冬。它们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期间化蛹,成虫羽化的高峰期一般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
成虫在交配后,通常在晚上6到8时开始产卵。卵多分布于两颗果实接触的表面,也可能产在果实的萼洼或果梗附近。每只雌蛾可产下35到40粒卵,卵经过4到5天孵化出幼虫。
幼虫孵化后会立即在果皮上爬行,寻找合适的部位开始蛀食。最初,蛀入的孔外会出现透明的白色胶珠,随后会变为琥珀色,蛀道内充满虫粪,导致核桃青皮皱缩,最终果实变黑,严重时会导致果实提前脱落,即便未脱落,果仁也可能变质,失去食用价值。
幼虫在果实内的危害期约为35到40天,成熟后会掉落到地面并入土结茧越冬。
针对核桃举肢蛾的防治应采取地下与树上治理相结合的方法。在6月上中旬,由于第一代幼虫的活动引起落果,需及时捡拾落果并集中深埋于5厘米以上的土中,以杀灭幼虫。
在树上防治方面,建议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的幼虫蛀果期,每隔10天喷洒一次5%的功夫菊酯2000倍液,以便杀灭举肢蛾幼虫并对其他害虫如黄刺蛾、绿刺蛾进行兼治。此外,在6月下旬到7月上旬,可以在树干上钻一个小洞,通过高压注射器将40%的久效磷乳油按1:1稀释后注入,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