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疯病是一种对枣树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感染该病的枣树会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严重影响其生长和产量。
感染枣疯病的树木花器会发生反祖现象,花柄的长度通常是正常花的3到6倍。此外,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也会呈现异常生长,颜色变为浅绿色的小叶子。健康的树木虽然较强,但也可能出现细矮小枝,从而形成密集的枝丛。
病树的发育枝和副芽会反常地多次萌发生长,形成细小、黄绿的枝叶,密集的枝丛在冬季也不易脱落。这种过度萌发的现象会严重影响树木的健康。
在枣疯病的影响下,树干上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隐芽会大量萌发,导致生成黄绿细小的枝丛,进一步加重病情。
有时在树下还会萌生出小叶丛枝状的根蘖,这对枣树的生长也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枣疯病通常会先在部分枝条和根蘖上展现症状,随后逐渐扩展至整个树木。幼树一旦感染病害,通常在1到2年内可能会枯死,而大树则需3到6年的时间才会逐渐死亡。
枣疯病的病原体为植原体(MLO),这种微生物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研究表明,嫁接可以传播病害,幼树在嫁接病枝后,潜伏期最短为25到31天,最长可达372到382天。同时,花粉、种子、疯叶汁液和土壤则不会传播此病害。
中国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等昆虫被确认是传播枣疯病的重要媒介,因此,控制这些虫害的繁殖对预防病害至关重要。
枣疯病严重影响了枣树的生长和健康,了解其症状及传播途径对于及时防治和管理此病害至关重要。通过加强管理和监测,可以有效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上一篇:沧州专家研发防止红枣浆烂的新技术
下一篇:鲜枣新型生物农药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