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也称为黑腐病,是枣树的一种新型病害,发病时严重影响枣果的品质与产量。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以帮助果农有效应对这一威胁。
枣缩果病主要侵害果实,导致烂果及提前落果。受害果实初期在肩部或胴部出现淡黄色晕环,病斑逐渐扩大,变为凹型的不规则淡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果皮会出现浸润性水渍状,并出现疏散的针刺状圆形褐色小点。果肉变为土黄色、松软,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外果皮则呈现暗红、无光泽。此类病果体型小、皱缩,味道苦涩,不适合食用。
枣缩果病由细菌和真菌共同致病,果实未成熟时以真菌为主,近成熟期则以细菌为主。病菌主要在病果内越冬,通常在果实着色成熟期传播并入侵果实。病菌借助风雨从果实伤口或直接穿透果皮而感染。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发病时间多集中在7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发病程度与当年的气温、降雨及虫害的影响密切相关。适宜发病的气温范围在22~28℃,特别是在阴雨连绵、昼晴夜雨或多雾天气条件下,极易引发大规模爆发。同时,风雨也会导致叶果摩擦创伤,增强病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同品种的枣对该病的抗性差异明显,梨枣、铃枣等品种较易感病,而冬枣、婆枣等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
每年收果后,果农需彻底清除园中的病虫害果和烂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病菌,降低下一年的发病率。
在7月底或8月初可喷施第一次药物,隔7~10天后再喷1~2次。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链霉素(70~140单位/ml)、卡那霉素(140单位/ml)、土霉素(140~210单位/ml)。对于真菌性缩果病,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发病高峰前,喷洒50%枣缩果宁1号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效果显著。
果农需及时防治危害枣树的害虫,如叶蝉、龟腊蚧和桃小食心虫,以减少果实受伤情况,从而降低病菌感染的风险。
应避免与高秆作物及同类病虫害作物间作,合理修剪树木以改善光照条件;增施有机肥和鉀肥,并合理施用氮肥及微量元素(如硼、钙等),增强树势,提高枣树的抗病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枣缩果病的防治,需要果农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枣园的健康发展与丰收。
上一篇:台湾大青枣概述(二)
下一篇:沙枣:盐碱地理想的绿化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