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缩果病是我国枣区的一种主要病害,常被称为枣萎蔫果病或枣雾蔫病。此病害对枣果的生长威胁重大,了解它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患有枣缩果病的枣果通常在果肩或胴部出现黄褐色的不规则变色斑,逐渐演变为水渍状的土黄色,后期果皮则呈现暗红色,收缩且失去光泽。果肉病区从外向内会出现褐色斑和松软的土黄色,病果的味道苦涩,果柄也可能变成褐色或黑褐色。此外,健康果实在成熟之前会遭到脱落,病果体积变小。当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实后,果实会经历晕环、水渍、着色、萎缩和最终脱落等多个阶段。根据病果的生长时期不同,脱落的时间也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枣缩果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与枣果表皮破损密切相关。自然磨损和刺吸式害虫,如壁虱、叶蝉和椿象等,均可引发伤口感染。尤其是在华北地区,枣果由白变至着色时最易发病。气候条件方面,气温在26℃至28℃时,加上阴雨天气,尤为容易大面积爆发。此外,缩果病常与炭疽病同时发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果核的变色情况,只患缩果病的枣果果核通常不变色,而感染炭疽病后,则具有明显的黑色果核。
为了防止刺吸式害虫的侵害,需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例如通过喷洒杀虫剂,如氯氰菊酯和特谱唑的混合喷雾,以达到95%以上的防效。
在枣果变色转红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以预防或减少裂果现象的发生。
可以在枣果变色转红前后喷洒特制的“枣果防裂防烂剂”,每7到10天喷施一次,连续使用2至3次,提高防治效果。
在变色转红期进行喷洒50%的DT杀菌剂或其他推荐的杀菌药剂,每隔7到10天喷1次,连喷3至4次。此外,使用链霉素与土霉素进行全树喷施效果理想,需确保药剂的水溶液为现配现用,以确保药效。
通过了解和应用以上防治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枣缩果病的发生率,确保枣果的健康生长。
下一篇:盆枣3号的种植要点与技巧